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2011-02-26 來源: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瀏覽數:6224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加快推進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深刻認識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重大意義,明確總體要求和基本思路
黨的十七大提出,發展海洋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胡錦濤總書記今年4月視察山東時強調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總攬全局,立意高遠,精辟深刻,是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謀遠慮的重要部署,為豐富深化區域發展戰略、促進科學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充分體現了對山東工作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全省各級黨委、政府要深入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和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實省委九屆七次全會精神,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把握發展大局,抓住發展機遇,以科學務實、奮發有為、爭創一流的精神狀態,全力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決不辜負胡錦濤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和全省人民的重托。
藍色經濟區是以臨港、涉海、海洋產業發達為特征,以科學開發海洋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為導向,以區域優勢產業為特色,以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為前提,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經濟功能區。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資源的開發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海洋經濟日益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把握海洋經濟發展新趨向,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標志著對省情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標志著海洋經濟發展將實現新的突破,標志著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站在新的起點、進入新的階段,意義重大而深遠。一要充分認識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要求。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和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既要重視陸域發展,又要重視海洋開發和保護,推進海陸一體發展。建設藍色經濟區,對于統籌海陸資源,進一步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增強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維護國家戰略利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二要充分認識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增強我省在全局發展中地位作用的重大戰略機遇。山東作為沿海經濟大省,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肩負著重大責任。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有利于進一步充分發揮山東經濟大省、海洋大省的優勢,加速山東半島發展,優化區域發展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三要充分認識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當前,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全力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同時,充分利用倒逼機制,積極調整經濟結構,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是全省面臨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建設藍色經濟區,有利于擴大投資、拉動內需,促進全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有利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有利于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四要充分認識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挖掘潛力、增創發展新優勢的重大任務。山東半島是我國最大的半島,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線,區位優勢明顯,海域面積廣大,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科技力量雄厚,是國家海洋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我省綜合經濟實力明顯躍升,經濟總量居全國前列,基礎設施比較完備,產業體系較為健全。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發展,大力推進“海上山東”建設,全省海洋經濟保持了持續較快發展的態勢。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在海洋資源的科學開發利用上,在海洋產業的發展上,在海洋環境保護上,還存在許多差距,還有很大潛力沒有挖掘出來,海洋經濟的發展與海洋大省的地位還不相適應。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在新的發展階段提出的全新戰略構想,內涵更豐富,要求更高,必將極大促進我省海洋資源優勢加速轉化為強大的海洋經濟優勢,推動由海洋經濟大省向海洋經濟強省跨越,為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在思想觀念上要有重大轉變,在發展思路上要有重大創新,在生產力布局上要有重大調整,在政策措施上要有重大舉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總體要求和基本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的基本思路,堅持科學謀劃、高點定位、強力推進,堅持統一規劃、保護開發、立體發展,堅持海陸統籌、區域統籌、產業統籌,堅持創新驅動、改革推動、開放帶動,以沿海七市為前沿,以全省資源要素為依托,以海帶陸、以陸促海、內外聯動,努力建設我國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優勢產業聚集區、海濱國際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態示范區,形成連接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溝通黃河流域廣大腹地、面向東北亞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增長極,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二、堅持海陸統籌重點帶動,努力開創藍色經濟發展新局面
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必須以海洋產業為重點,堅持海陸統籌,把海洋和陸地作為一個整體來謀劃,把海洋產業與臨海產業、涉海產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推進,統籌海域、海岸帶、內陸腹地開發建設,實行海陸產業統籌規劃、資源要素統籌配置、基礎設施統籌建設、生態環境統籌整治,通過海洋經濟的大發展,帶動內陸腹地的大開發、大開放。要依據半島地區的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按照優勢互補、產業配套、組團架構、錯位發展的思路,以重點港口、大型園區和產業基地為依托,規劃整合要素資源,構建各具特色的產業區,促進沿岸線、環半島地區聯動發展,形成整體優勢。要把藍色經濟區建設與加快完善城鎮體系結合起來,積極發展特大城市,大力培育區域中心城市,提升完善中小城市和各具特色的中心鎮,增強半島城市群的輻射帶動功能。要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推進農村住房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發展現代農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要充分利用東西部地區在區位條件、發展階段、產業結構上差異互補的特點,引導海洋和涉海產業鏈由東向西、由海向陸延伸。加快省會濟南的建設發展,增強輻射帶動功能;發揮藍色經濟區建設對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特別是“突破菏澤”、發展縣域經濟的重大帶動作用,促進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西部勞動力向東部輸送,形成東西結合、優勢互補、產業互動、布局互聯、協調發展的新局面。要在加快發展藍色經濟的同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加快發展與藍色經濟區建設相適應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加社會和諧因素,努力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突出重點,精心謀劃,著力形成“一區三帶”的發展格局。“一區”就是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經過全省努力,實現“五大突破”:在發展布局上有所突破,形成海陸一體發展新格局;在優勢產業上有所突破,形成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在海洋保護上有所突破,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在科技創新上有所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競爭力;在體制機制上有所突破,形成促進藍色經濟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力爭到2015年,使海洋經濟規模明顯擴大,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海洋優勢產業基本形成,奠定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良好基礎;到2020年,基本建成海洋經濟發達,產業優勢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三帶”就是依托沿海七市,優化涉海生產力布局,形成三個優勢特色產業帶。一是在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規劃建設區域著力打造沿海高效生態產業帶。發揮黃河三角洲地區土地、海域后備資源豐富的優勢,以資源高效利用和改善生態環境為主線,大力發展體現高效生態、循環經濟、精細加工的優勢產業。按照高效、生態、創新的原則,建成一批大型現代海洋牧場和生態畜牧業養殖基地,大力發展生態漁業、綠色種植業和節水農業;以園區建設為載體,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海洋化工等特色產業,提升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力發展臨港物流業、生態旅游業等現代服務業,加快構筑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現代服務業體系。二是在膠東半島著力打造沿海高端產業帶。以青島為龍頭,以煙臺、濰坊、威海沿海城市為骨干,充分發揮地理區位優越、港口體系完備、經濟外向度高、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等優質資源富集的綜合優勢,以推進高端產業聚集區建設為契機,以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為目標,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大力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全力打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的高端產業集群。三是構建以日照精品鋼基地為重點的魯南臨港產業帶。充分發揮日照港深水大港、腹地廣闊的優勢,加快魯南臨港產業區發展,帶動魯南經濟帶的開發建設。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以做大做強日照精品鋼基地為重點,集中培植鋼鐵、電力、石化、木漿造紙、加工裝配工業等運量大、外向型和港口依賴度高的臨海工業。以日照保稅物流園區擴容升級為重點,加強立體疏港交通體系建設,密切港口與腹地之間的交通聯系,著力貫通出海通道,加快發展現代港口物流業,把魯南臨港產業區建設成為我國東部沿海重要的臨海產業基地和區域性國際航運物流中心。
三、科學開發和高效利用海洋資源,著力發展海洋經濟培育海洋優勢產業
推動藍色經濟區建設,關鍵在于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集中集約開發,立足環境保護,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提升海洋經濟發展水平。要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作為主攻方向,以增強素質、提升效益、持續發展為目標,堅持資源開發、產業培植、區域打造、生態保護“四位一體”,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在優化中提升,在提升中優化,堅決防止盲目開發、無序競爭,絕不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發展,要努力走出一條以集成創新實現集成績效,以立體發展創造綜合效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藍色經濟發展新路子。在用海方式上,要由分散粗放利用向集中集約利用轉變,重視海洋環境價值利用,科學開發灘涂,集中連片、規模化開發海洋空間資源,提高單位用海面積綜合效益,優化岸線生產力布局,探索新的空間架構,為產業基地化、集群式發展創造條件;在開發模式上,要由單一、獨立功能性開發向立體、綜合功能性開發轉變,強化復合功能區的理念,提升資源開發的關聯度、延伸性和帶動力,促進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對島嶼、岸線、生物、礦產等資源的開發,實行差別化對待、分類指導,建立資源開發綜合評價制度,堅決保護珍稀資源;在生態環境上,要高度重視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由先污染后治理、海陸分區治理、重點抓企業污染治理向堅持生態優先、海陸一體化治理、更加注重生態修復轉變,把握海洋環境系統性、生態循環性的規律和特點,把陸域與海域環境保護統一起來,提高涉海陸源污染排放標準,嚴格控制入海排污總量,大規模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重點流域、重點海灣和近岸海域實施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加強海洋防災減災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切實提高可持續發展水平。
發展藍色經濟,要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的理念,重點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在全國海洋產業競爭發展中走在前列,保持領先水平。要緊密跟蹤世界藍色產業發展前沿,著眼于建設現代藍色產業體系,以高端技術、高端產品、高端產業為引領,以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為重點,突出發揮園區、基地和企業品牌的載體作用,著力推動優勢產業由大變強,著力扶持新興產業由無到有、由小變大,形成戰略優勢產業、骨干支柱產業、新興高端產業鼎足發展新格局。在產業政策上,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積極培植新的戰略增長點,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帶動海洋經濟持續發展;在產業導向上,要重點選擇鏈條長、關聯度高、帶動效應大的產業,建立低耗高效產業結構;在產業布局上,各地區要錯位發展,優勢互補,避免產業低質同構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立足我省現有海洋產業基礎,以科技研發為先導,突出重點、凸顯特色,接長短板、拉長鏈條,提升素質、拓展空間,著力培植壯大一批輻射帶動力強的現代海洋產業,搶占海洋產業發展制高點,打造藍色經濟發展的產業優勢。(1)在海洋生物產業上形成優勢。把開發海洋生物技術與培育海洋生物產業結合起來,加強對海洋生物的研究開發,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藥物、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新型蛋白源等海洋生物制品,建設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海洋生物工程產業基地。注意挖掘和大力扶持已初現端倪、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高端生物技術產業,帶動生物產業發展的規模化、基地化、品牌化。(2)在海洋裝備制造業上形成優勢。注重發揮海洋裝備制造業在產業升級中的驅動和支撐作用,把提高海洋裝備制造業水平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加速推進裝備自主化、高端化、集成化。對有比較優勢和開發潛力的現代化總裝造船和船舶零部件制造、深潛石油鉆井平臺、海洋精密儀器、數控加工、海洋通信等新興高端設備、先進設備,加快形成長鏈條、大配套能力。(3)在海洋能源礦產業上形成優勢。建設海洋能源綜合保障體系,加快推進核電項目建設,積極發展海水冷卻電廠,大力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用作海水淡化、城鄉公共設施電源的技術和設備,高水平利用海洋清潔能源。加強與中央企業的戰略合作,策劃和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戰略周期長的能源礦產項目,規劃建設國家重要的海洋油氣、礦產開發和加工基地。(4)在現代海洋漁業上形成優勢。以發展生態、高效、品牌漁業為方向,建設山東半島現代漁業經濟區。實施近海主體功能分區,合理利用海洋漁業資源,積極修復近海漁業資源,推動優勢水產品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鼓勵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打造國際一流的水產品加工出口基地。大力發展多元化復合型海外漁業,突出開發公海漁業資源,培育一批遠洋漁業龍頭企業,增強我省現代海洋漁業國際競爭力。(5)在海洋交通運輸物流業上形成優勢。建立和完善現代海洋運輸體系,積極發展近海和遠洋運輸,推進水陸聯運、河海聯運,大力度、高水平培植發展港口物流業,大幅度提高物流業在海洋經濟中的比重。有效整合港口物流資源,著力增強港口的貨物分流和配送功能,提高港口集疏運能力,依托重大交通樞紐改造提升、規劃建設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和大宗商品集散地,依托中心城市發展一批專業化和綜合性的現代物流基地,發揮好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和開放口岸的作用,形成以海帶陸、內外互動的物流發展大格局。(6)在海洋文化旅游業上形成優勢。充分發揮山東半島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整體策劃,整合資源,彰顯創意、生態、時尚等元素,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文化博覽、動漫游戲、數字出版、數字傳輸、新型文化裝備制造等新興文化產業,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建設創意文化產業園,形成全國創意文化產業高低。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改造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重點開發濱海休閑度假、海島觀光、原生態濕地、海濱城市旅游、郵輪與游艇旅游、海洋文化體驗等高端旅游產品,系統提升產業層次,構建以濱海城市、度假區、度假酒店為主體的溫帶海濱度假連綿帶,形成全國最大的休閑度假半島,打造山東“藍色旅游”品牌。(7)在海洋工程建筑業上形成優勢。發揮海洋工程項目投資大、效益好、關聯性強、帶動內需的作用,引導扶持發展相應的工程設計和建設業,在服務省內海洋基礎工程建設的同時,積極向省外海外拓展市場,著力提高水平、打造品牌,培育形成新的產業增長點。(8)在海洋生態環保產業上形成優勢。根據海洋經濟的特點,順應海洋生態建設、環境治理需求大幅增加的趨勢,積極培育發展岸線整治、近海生態修復、河口資源保護、沿海防護林建設、灘涂生態涵養等相關工程設計、技術研發、設備制造業。加強對海洋產業循環技術的研發,依托沿海園區,大規模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把海水利用作為戰略性的接續產業加以培植,擴大海水利用的產業規模,推廣應用高效化、規模化海水淡化技術,形成工程開發中心和產業發展基地。
【延伸閱讀】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demannewmaterials.com/data/show.php?itemid=8620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東方風力發電網
微信掃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