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32國道酒泉地界兩側,一眼望不到邊的荒漠上,大片的風機是人們習以為常的景致。
“酒泉可作為風電場建設用地的面積為4.7萬平方千米,風資源儲量約2.1億千瓦,可開發量8000萬千瓦。”甘肅省酒泉市能源局局長吳生學介紹。
這一切都讓酒泉被當之無愧的成為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并被賦予“陸上風電三峽”的美譽。2010年底,起建三年的酒泉基地更是以55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容量,將另外7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遠遠地拋在身后。
但這一切都正在成為過去。一個無法避開的話題,便是今年已過大半年,酒泉卻未有一臺新增風電裝機。除此之外,年初的風電脫網事故給風電帶來的沖擊波也還未完全散去。盡管吳生學一再強調事故后,酒泉當地風電裝機的80%都已經完成了低電壓穿越能力的改造,但他仍不避諱,因為設備生產廠家需要排隊檢測改造是否合格,目前并網發電的風機也只占裝機量的1/3。
兩個月前,酒泉風電基地建設二期300兆瓦工程的建設方案,終于獲得國家能源局批復,但兩個月過去了,仍未見業主們有何動靜。
這一切窘境,似乎在宣告著:酒泉,這個我國首個陸上風電三峽,在經歷了前幾年的爆發式增長以后,可能已經率先停滯。
脫網后遺癥
因排隊檢測低電壓穿越,目前只有1/3的風機并網發電。
位于酒泉市西郊,占地6平方公里的甘肅酒泉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下稱酒泉產業園)中,蘭新鐵路、312國道和酒嘉快速通道穿園而過。這里距玉門風場130公里,距瓜州風場180公里,匯集了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電氣等整機廠商,也吸引了中材科技、中復連眾等葉片制造企業的聚集。
9月15日,周四。盡管還未到周末,酒泉產業園內卻鮮見車輛,更是少有行人。在金風科技一個6000平米的生產車間里,擺放著幾排1.5兆瓦風機的輪轂,三個工人圍攏在一臺風機的輪轂旁,認真的看一名工人擰緊葉輪上的螺絲。
這名身著金風科技工作服的工人并不愿介紹自己所操作的工序,只是淡淡的說一句“整套工序都做”。這間號稱有120名生產工人的工廠內,一共也只有零散的五六名工人,讓偌大的車間顯得無比落寞。
這樣蕭條的景象并不是僅出現在整機生產商的廠房。同在酒泉產業園內的中材科技葉片生產車間中,12套葉片生產模具只有兩套在開工。
據了解,生產塔筒的甘肅酒泉集團西部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酒鋼塔筒)今年到目前為止銷售了近200套塔筒,其中101套的訂單都是去年延續下來的,而今年新獲得的80多套塔筒訂單,將全部運往甘肅省外。
“目前光酒泉地區,就有11家塔筒廠,現在加上我們也就是3-4家有訂單,其他的廠商一臺訂單都沒有。”酒鋼塔筒副總經理于忠武對記者表示。“而在過去的幾年,僅在酒泉地區,我們每年都能獲得200套左右的塔筒訂單。”
造成這一切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截至目前,今年酒泉風電基地未有一臺新增裝機。顯然,酒泉進入了2007年獲批建設以來的最低潮。
據了解,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將分兩期建設,一期550萬千瓦已于去年建設完畢,二期項目初定800萬千瓦。“今年5月17日,國家能源局已經給我們批復了其中300萬千瓦,建設方案也在7月獲批,目前正在進行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吳生學表示。
但酒泉產業園中的不少設備生產商,卻還沒有看到這所謂“各項準備工作”的實質進展。“開發商現在也心里沒譜。”一名業內人士透露,受今年年初的大規模風機脫網事件影響,業內對于大規模、遠距離風電基地的質疑越來越多,國家能源局的官員們甚至在一些公開場合將風電與核電相提并論,認為“核電和風電的不確定因素太多”。
對于此,吳生學也承認,在酒泉發生脫網事故后發現,全省550萬千瓦風電裝機總量中,只有160萬千瓦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經過改造,目前80%的風機都具備了此能力,但是因為要排隊檢測,目前酒泉地區只有1/3的風機在并網發電。”
相比之下,風資源較差一些的南方地區,因為上網比較容易,且固定上網電價較高,今年以來受到越來越多業主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