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風電裝機眾多的張家口地區發生了兩次風機大面積脫網事故,而剛剛投產不久的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卻沒有受到影響,經受住了風機大面積脫網引起的末端電網電壓降低的考驗。
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的投運,對局部地區日趨嚴重的棄風限電問題是個特大的利好消息。投運以來,示范工程已實現風光儲多組態、多功能、可調節、可調度的聯合發電運行方式,初步實現儲能系統平滑風光出力、跟蹤調度計劃出力、削峰填谷功能,減少大規模風電接入對電力系統的沖擊。今年以來,工程已累計發電1.65億千瓦時,其中,風電場發電量1.32億千瓦時,光伏電站發電量0.33億千瓦時。
從“智能調度”到“風光互補”
在美麗的張北草原,兩臺體型龐大的垂直軸風機的葉輪正迎風旋轉,這是目前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垂直軸風機,它能充分利用來自各個方向的風能,不遠處,國內容量最大的3000千瓦永磁直驅型風機也堅守在它的崗位上……這些國內、甚至國際上最新的風力發電機機型,正向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源源不斷地輸送電能。
各種新機型云集,技術指標是否過關?對此,風光儲輸示范電站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主任劉漢民表示,對不同種類的風機進行統一調控是示范工程的一大技術亮點。由于目前各風機廠家監控系統都只能控制自己廠家的風機,通信協議互不開放,也就是說,每個風機都說自己的“方言”,彼此之間語言不通,調度既聽不懂,也不能第一時間聽到。風光儲輸示范工程則解決了語言統一的大問題,打破了“語言壁壘”,讓大家都說“普通話”。基于示范工程自主研發的風電廠調控一體化系統,使風電廠的信息實時同步傳送,大家都聽調度的指令。
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總工程師雷為民說:“統一語言,將為以后千萬千瓦級風電廠并網提供技術鋪墊,如果網源之間所有數據都無縫銜接,交流順暢,風電甚至還可以用于調頻調峰,而且響應更快、更經濟。”
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不僅僅是新機型的試驗場,還是先進理念的“煉丹爐”。從規劃、設計之初,到建設、投運之時,示范工程就給出破解新能源并網瓶頸的答案——風光互補、網源友好、智能調度。
張北地區的氣候特點在北方具有普遍性:冬春日照短、風力大,夏秋日照足、風力弱,白天日照強、風速小,夜間無日照、風速大。可如果將時間點縮短至一天,甚至一小時、一刻鐘之內,風光的互補性就很小了。因此,國家電網公司的專家們在為示范工程做初期論證時,重點考慮的一個原則就是如何合理利用風能和光能的互補性,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儲能技術。
示范工程儲能電站總裝機容量2萬千瓦,總儲存電量9.5萬千瓦時,安裝了磷酸鐵鋰儲能裝置、液流儲能裝置和鈉硫儲能裝置,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多類型化學儲能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