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電源結構單一,系統調峰能力不足也是重要的制約因素。新能源集中的“三北”地區電源結構都是以火電為主,火電裝機占比達到81%(東北、華北、西北火電裝機占比分別為77%、91%、65%),且多為供熱機組,既沒有快速跟蹤負荷的天然氣發電,又缺少可以靈活調峰調頻的抽水蓄能電站;特別是到冬季,主要是供熱機組在發電,調峰能力更差。相比而言,西班牙燃油燃氣及抽水蓄能等靈活調節電源比例高達34%,是風電的1.7倍;美國靈活調節電源比例達到47%,是風電的13倍。在這種不利情況下,我國的風電利用小時數仍達到了2000小時左右,跟風電發達國家西班牙相當。舒印彪介紹,靠的是我們在智能電網建設、調度的統一管理,以及其他技術方面的工作,可以彌補調峰能力的不足。
根本解決問題,還靠特高壓
舒印彪所說“其他技術”,包括加裝安穩裝置、無功補償裝置、風電場低電壓穿越達標等技術措施;而在系統管理方面,現有條件下“千方百計消納風電”的主要做法,就是充分發揮統一調度和大電網優勢,包括深入分析風電運行規律,科學安排調度運行方式,挖掘系統調峰潛力,跨省跨區消納風電等。但在現有大電網配置和消納新能源潛力已經充分發揮的基礎上,靠這樣的挖潛、彌補,可以解決問題于一時、一地,卻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在蒙東、冀北,在其他風電占比較高地區,電網方面極為一致的呼聲是,要根本解決新能源送出、消納問題,還要靠特高壓,以及建立在特高壓網架基礎上的智能電網。
多位業內人士分析,我國風電出力時空分布不均衡,不同地區風電場同時來風的概率較小,這種特性決定了在更大范圍消納風電,風能資源的利用會更好。這樣,大力推進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的特高壓電網建設,通過“風火打捆”外送方式,推動清潔能源在更大范圍內進行資源優化配置。
分析指出,特高壓電網不僅能從根本上解決新能源大容量、遠距離輸送問題,更能解決現存的電源結構不合理、系統調峰能力差的問題。以冀北電網為例,建設規劃中的張北—武漢特高壓工程,可以實現冀北電網“風火打捆”外送,同時利用華中地區豐富的水電,形成水火互濟、風水互補、風火互補的優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