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改革目標是實現風電優先上網及全額收購。
事實上,國際能源署擔憂的問題已成為困擾中國風電產業發展的頭號頑疾。就在同一場合,國家能源局首次對“棄風限電”頑疾列出解決時間表。
10月16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在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表示,將在兩三年內基本解決棄風限電問題。
自2010年起,棄風限電成為中國風電發展的最大障礙。據中國風能協會統計,2011年中國損失了本該發出的100億千瓦時風電,這一數字在2012年翻了一番,達到200億千瓦時,相當于損失100億元,按目前1千克標準煤發3度電的水平,200億度電等于浪費了670萬噸煤,為此不得不額外承受高達20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棄風限電帶來的損失直接體現在風電投資商的報表中,2012年,龍源電力限電量達到26億度,損失了13億元的利潤,而龍源電力的限電比例在行業中處于偏低水平。
王駿稱,國家能源局將通過電力系統改革、優化風電開發布局及加強風電檢測與評價解決這一難題。
在王駿看來,電力系統改革的目標是實現風電優先上網及全額收購。但這一舉措需要重新修改《可再生能源法》。
2005年我國頒布實施《可再生能源法》規定,可再生能源須全額收購,但2007年修改后的《可再生能源法》更改了上述規定,將全額收購改為全額“保障性”收購。
“這就為棄風限電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間。”龍源電力總工程師楊校生告訴本報記者。
與修改《可再生能源法》相比,國家能源局更加寄希望于由其牽頭制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額管理辦法》,目的在于以制度規定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并網比例。據悉,《可再生能源配額管理辦法》將全國按省分為四類,每一類地區規定不同的消納比例。
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稱,該辦法今年能否出臺目前仍不確定。
在國家能源局層面可以操作的解決方案還包括優化風電開發布局。
“今后向我國的中部、東部及南方地區傾斜,”王駿說,“低風速技術的發展使之成為可能,并造就了風電增長的新途徑。”
史立山稱,今后國家能源局將要制定一套辦法,對不同的廠家、不同的技術、不同的資源進行長期監測,不斷地推出對產業的評價的一些指標。
據悉,國家能源局已制定完成《促進風電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國務院在10月16日進行了審議程序,批準后將于近期下發,政策扶持力度與光伏保持一致。此前國家能源局已完成上半年風電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工作。預計到今年底,風電總裝機規模將超過7500萬千瓦,總發電量將達1400億千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