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與此相關的風電開發商項目負責人則不認同上述負責人的說法。這位來自風電開發企業的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風電機組質保期延長或難出質保,其主要原因在于質量問題。從保護自己權益的角度看,開發企業延緩機組出質保期的做法并不過分。”該項目負責人認為,部分風電機組的質量難以達到合同要求。
這看上去都是風電開發企業延遲機組結束質保期“惹的禍”,然而,問題并非這么簡單,據記者了解,開發企業也有自己的理由和苦衷。
長期跟蹤國產風電機組運行表現的北京鑒衡認證中心(下稱鑒衡認證)發現,買賣雙方在故障率、實際功率曲線、機組實際狀況與合同和認證證書一致性三個方面爭議最大。
制造商習慣使用可利用率衡量風電機組的可靠性,但開發商傾向于使用故障率。鑒衡認證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只通過機組可利用率并不能反映機組的可靠性。故障率則更能直觀的表示故障頻次以及故障時間間隔等指標,這也與現場工作人員的直接感覺更接近一些。”
比如A機組在100天內出現了3次故障,排除故障共消耗了3天時間;B機組在100天內出現了1次故障,排除故障也消耗了3天時間,那么A和B機組的可利用率均是97%,但顯然A機組的可靠性要差一些;其次,頻繁的故障也會延長機組處于從啟機、切入到額定功率之間的時間,降低了機組的功率曲線,最終影響的是發電量。而兩個機組的可利用率卻是一致的。
機組的實際功率曲線與合同中的差別是雙方爭執的第二個因素。
目前國內大部分整機制造商都是通過的設計評估或設計認證,在認證時并未對機組功率曲線進行測試。因此,大部分制造商提供的擔保功率曲線,是通過設計仿真計算出來的理論功率曲線,但由于現場風況、傳動鏈阻尼、系統測風等因素的影響,機組的實際功率曲線與理論曲線會出現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