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儲能技術在我國大規模應用還需要多少時間?”這是所有儲能人極為關心卻沒人能準確回答的問題。
“我想5年、10年以后,甚至可能是20年以后,儲能產業會迎來爆發式增長。”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仲穎在近日參加第二屆儲能技術高層研討會時指出:“中國要實現生態夢,只有走高比例的清潔能源、非化石能源這一條發展路徑,看不到第二條路。”而這離不開儲能。
但目前,我國對儲能的要求已經較為迫切。以北京為例,峰谷差已經達到3倍以上,大量的發電裝置實際是為高峰用電裝備的,如果有足夠的儲能技術,將可以大大降低火電裝機容量。
現階段,哪些技術可以替代儲能技術為儲能發展鋪路也引來諸多爭論。
電動車儲能爭論
王仲穎一直是電動汽車的擁躉。“我們做了電動汽車調峰、調頻的模擬,到2030年,北京市汽車保有量約為1000萬輛,如果其中200萬輛是電動汽車,按照每輛電動汽車充電7千瓦計算,就可以把北京市的峰谷填平。我個人認為,2030年北京市1000萬輛電動汽車中有500萬輛是電動汽車,也不是不可能。”
王仲穎的樂觀不無道理。有專家估計,未來的5~10年內,電動車的成本會下降80%。
“電動汽車能夠帶動儲能產業和智能電網的協調發展,必須大力發展電動汽車。”王仲穎指出。
不過,對于電動汽車的調峰作用,業內一直存在爭議。“電動車對電網有沖擊,目前起不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例如早上將車開到單位再充電,正好趕上用電高峰,實際上會形成‘峰上加峰’。”中國電科院教授侯義明告訴記者。
另一種聲音則認為,一旦我國的峰谷電價差足夠大,電動車充電時間將會自然集中到夜間用電低谷期。但是,在目前“電價低、峰谷電價差小”的大環境下,發展電動車儲能的條件并不好。
對此,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行業規劃與統計信息部副主任游敏認為,電動車行業將是推動儲能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他建議今后電網規劃建設運營應可考慮把分散的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資源匯聚整合,并開發成為可用于電力系統統籌調度的儲能資源,進行梯次利用。其次,引導電動汽車進行“有序充電”。
德國路徑
除了電動車,王仲穎還支持利用火電機組調峰:“火電裝機可以運行40年,沒必要淘汰掉,只要把運行小時降下來就完全可以起到調峰的作用。”
而對于火電機組從啟動到峰值時間較長帶來的“爬坡”問題,最近國際上也有新的進展。據悉,德國已經成功地在1個小時內迅速“爬坡”到200萬千瓦。
“如果國家能源戰略能夠明確,煤電不要再和風電、光電因為利益打架,而是起到調峰的作用,就能給儲能產業留出發展時間。”王仲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