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結構調整迫在眉睫、氣候變化壓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我國風能開發利用對于持續不斷地向國家提供清潔無污染能源、改善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能源安全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日前舉行的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中國風電開發及技術發展趨勢”沙龍上,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主任科學家、龍源電力原總工程師、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理事長楊校生指出,風電已經成為我國第三大電源,對傳統的電力行業、傳統的能源產業、利益結構、體制機制等上層建筑以及傳統觀念構成了沖擊,意味著風電發展要遇到瓶頸,需要探索風電在技術上新的發展理念。
風電規劃目標難以完成
根據預計,我國還要經歷十年時間才能達到能源消費峰值,未來十年我國能源消費量還將逐年遞增。其中,風能作為可再生、無污染、能量大、前景廣的能源,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能源的戰略選擇。楊校生介紹,2014年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為1.146億千瓦,其中新增裝機容量23.2萬千瓦,占全球新增裝機容量的45%。
2014年,我國風電上網電量1550億千瓦時,占全國總發電量2.78%,預計到2050年,風電要滿足全國17%的電力需求。目前,我國陸上風電50米高度,技術開發量達20億千瓦,技術開發面積57萬平方公里;陸上風電70米高度,技術開發量達26億千瓦,技術開發面積71萬平方公里;陸上風電100米高度,技術開發量達34億千瓦,技術開發面積95萬平方公里。
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累計并網風電裝機達到1億千瓦,年發電量超過1900億千瓦時。其中,海上風電裝機達到500萬千瓦,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到2020年,我國累計并網風電裝機達到2億千瓦,年發電量超過3900億千瓦時。其中,海上風電裝機達到3000萬千瓦,風電成為電力系統的重要電源。但截至2014年底,我國僅建成海上風電裝機容量40多萬千瓦,與2015年年底500萬千瓦的目標相距甚遠,預計很難完成。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曾指出,我國風電面臨的現狀,一是棄風限電導致風電開發商損失嚴重;二是可再生能源附加資金下發嚴重滯后,風電企業現金流緊張;三是清潔發展機制(CDM)業務收益嚴重收縮,甚至有出現壞賬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