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各類全國性可再生能源會議紛沓而至。記者觀察發現,這些會議在探討行業前景的同時,都繞不過一個交集——可再生能源的補貼發放問題。業內預計,今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缺口將達300億元以上,若得不到有效解決,本已嚴峻的可再生能源補貼拖欠將持續惡化。與此同時,本報記者日前獲悉,光伏及風電上網標桿電價即將于明年1月起逐步下調。在此背景下,按時、按量發放可再生能源補貼的必要性進一步凸顯。
“雪上加霜”的是,當前煤電價格下調預期強烈,火電與新能源電價差距進一步拉大幾成必然,勢必將推升傳統能源的使用。在此背景下,有專家擔心,不排除短期內傳統能源“逆替代”可再生能源的可能,進而降低或抵消國內已經取得的節能減排效果,最終深刻影響能源結構調整的大戰略。
“逆替代”危局
隨著巴黎氣候峰會日益臨近,國內節能減排壓力只增不減,可再生能源從“補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角色的轉變也日趨明朗。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國內能源結構調整效果正在顯現。以煤炭為例,國內煤電占比已經從幾年前的80%下降到75%,今年的比例有望降至73%,甚至更低。受煤炭市場不景氣影響,煤價自2012年5月以來持續下跌,未來煤電上網電價仍存較強的下調預期。”
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傳統能源價格走低,客觀上將再次拉大火電與風電、光伏上網標桿電價的差距,這相當于增加了新能源的利用成本,火電在價格方面有了更多比較優勢,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警惕短期內發生能源利用的逆替代。”
據記者了解,國內能源“逆替代”已有先例。去年六月,國內成品油價格出現“九連跌”,大部分低端微利的企業在短期內放棄清潔能源,重新改用傳統能源。如今,煤電價格下調預期強烈,這一現象重現的可能性大幅增加。“若用戶不受強有力行政約束且各能源可以自由轉換,從成本角度看,最佳選擇無疑是便宜的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劉滿平介紹,“逆替代”現象在用能大省較為突出,這種效應不利于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調整、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環境污染治理。
值得注意的是,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業界對清潔能源的貢獻仍存在認知差異,習慣于計算清潔能源的有形價值,只關注到清潔能源得到補貼,卻沒有認識到清潔能源對環境的巨大貢獻。“如果有成熟的碳交易和碳稅征收平臺,清潔能源對環境的貢獻是可以用數據直觀呈現出來的,而化石能源的規模化使用對環境的污染巨大,并且化石能源的消耗也是不可持續的。”曹仁賢指出,“就像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能源成本的上升也是必然的,這是個痛苦的選擇,但要理性看待,從長遠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需要給清潔能源發展留出空間和耐心,西方國家也并沒有因為化石能源成本的上升或下降,使得清潔能源失去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