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是把風的動能轉為電能。我國風能資源豐富,可開發利用的風能儲量約10億kW,其中,陸地上風能儲量約2.53億kW(陸地上離地10m高度資料計算),海上可開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約7.5億kW,共計10億kW。而2003年底全國電力裝機約5.67億kW。
風是沒有公害的能源之一。而且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于缺水、缺燃料和交通不便的沿海島嶼、草原牧區、山區和高原地帶,因地制宜地利用風力發電,非常適合,大有可為。海上風電是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領域,是推動風電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是促進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措施。我國海上風能資源豐富,加快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對于促進沿海地區治理大氣霧霾、調整能源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風電是資源潛力大、技術基本成熟的可再生能源。近年來,全球資源環境約束加劇,氣候變化日趨明顯,風電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并在各國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快速發展。
我國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十分豐富,在國家政策措施的推動下,經過十年的發展,我國的風電產業從粗放式的數量擴張,向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的方向轉變,風電產業進入穩定持續增長的新階段。
2001-2015年中國及全球風電新增、累計裝機增速對比
數據來源:國家能源局
據博思數據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風能風電行業運行現狀分析與市場競爭格局研究報告》: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占全球市場份額比重從2000年的2.0%增長至2015年的48.5%;年累計裝機占全球份額從2000年的2.0%增長至2015年的33.6%。
2000-2015年中國風電累計及新增裝機量占全球份額走勢圖
數據來源:國家能源局、博思數據整理
風電行業在 2005 年出臺的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 (發改能源[2005]1204號)中有關“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 70%以上”等一系列要求的推動下,國內風機設備生產商迅速壯大,2005 年至 2009 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量始終保持著 80%以上的年復合增長率。盡管根據《關于取消風電工程項目采購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通知》 (發改能源[2009]2991 號) ,風電設備國產化率 70%的要求已經取消,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整機廠商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
2008 年以后,我國風電行業實現了逐年翻番式的增長,2008年新增裝機容量增速為 85.87%,而2009年新增裝機容量增速達到124.29%。然而,在風電場大規模擴張的同時,風電本地消納能力不足、調峰困難、輸送通道有限、產能過剩等問題逐步顯現。2011 年前后,風電行業步入低谷,“棄風限電”成為行業陣痛期的主題。2011 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同比首次出現萎縮,2012年我國棄風率創出歷史最高的 17.12%,新增風電裝機更是同比減少26.49%。風電行業的過度發展導致了眾多問題,風機脫網事故頻發,棄風限電現象嚴重,產能過剩嚴重。2011 年上半年,國家發改委收回風電項目的審批權,要求各省核準風電項目前須先向國家能源局上報核準計劃,通過限制項目審批遏制地方政府沖動,緩解風電過剩的產能風險。2011 年至 2013 年,風電行業經歷了大規模的整合,缺乏競爭力的企業遭到淘汰,企業更加關注自主研發以提升自身的競爭實力,在此過程中整個行業逐漸走向成熟,進入穩定有序增長階段。
自2013年5月開始,國務院將核準企業投資風電站項目的權限下放到地方政府,而國家能源局也為未來數年設定了較高規劃裝機量,這些舉措正不斷提振行業景氣度。風電項目審批權的下放說明風電行業開始走向成熟,市場調節開始發揮作用。相比于之前的 2011 年之前“有條件”的下放,2013 年5 月, 5 萬千瓦及以上風電項目的審批權被下放, 大型風電項目核準權首次歸入地方。 根據2011年 10 月 19 日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路線 2050》 (2014 版) ,我國 2020-2030 年年均新增裝機將達20GW,2030-2050 年年均新增裝機將達 30GW。
2012-2015年上半年我國風力發電行業經營數據分析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截止2015年上半年我國風力發電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739家,其中81家企業出現虧損,虧損企業虧損金額為5.67億元。
2015年上半年我國風力發電行業資產總額達到6864.08億元,較2014年同期比增長10.95%;我國風力發電行業總產值為449.23億元,較2014年同期比制造13.25 %;2015年上半年我國風力發電行業銷售收入為455.13億元,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2.44%;上半年利潤總額為130.93億元,利潤同比增長39.00%。
2015年,中國風電裝機量再創新高。全國(除臺灣地區外)新增安裝風電機組16740臺,新增裝機容量30753MW,同比增長32.6%;累計安裝風電機組92981臺,累計裝機容量145362MW,同比增長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