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似乎從來就是引領行業發展的代名詞,也正是因為頭頂巨大的光環,新能源發電正在逐漸演變成獲取財政補貼和投資人資金的騙局。而這并不是危言聳聽。
據媒體報道,近年來,中國的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增長迅猛,風電裝機容量更是接近全球三分之一。然而量的快速增長,卻并沒有換來新能源發電質的飛躍。因為耗費大量資金建成的設備,往往淪為擺設,既沒有產生更清潔的電力也沒有給投資人帶來回報。
從全球風能理事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占全球市場的比重高達33.6%;而美國的這一數字僅為17.2%。來自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累計風電裝機容量達1.49億千瓦,同比增長13.2%;風電裝機容量占中國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比重已高達9%。表面看欣欣向榮的數字,背后卻是觸目驚心的事實:2016年中國風電發電量為2410億千瓦,僅占全部發電量的4%,全年棄風電量高達497億千瓦時。風電大省甘肅的棄風率高達43%,另一風電大省新疆的棄風率也高達39%。甚至某個20萬千瓦的風電場,只發了1萬千瓦的電。
太陽能發電和風能發電設備一樣,同樣陷入嚴重閑置的狀況當中。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并網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容量7742萬千瓦,同比大增81.6%。與此同時,并網太陽能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為1125小時,同比下降99小時,降幅比上年擴大88小時。據報道,甘肅一家達150兆瓦光伏裝機企業,2016年近70%的裝機在閑置,是棄光最多的一年。
一邊是加速建設,一邊是大量閑置,是什么樣的邏輯支撐著新能源發電出現如今的現狀?
快速增加的并網光伏發電瞄準的是國家的補助政策。據2015年底,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全國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表顯示,一至三類資源區的光伏上網標桿電價分別為0.8、0.88和0.98元/千瓦時。這樣的上網電價甚至高于絕大部分地區的居民用電價格。巨額的補貼已經造成了沉重財政負擔。
不僅財政補貼陷入巨大虧空,對那些購買了風電和太陽能上市公司的股民來說,新能源發電也無疑是投資人的噩夢。新能源股票哀鴻遍野:華銳風電(601558,股吧)股價較峰值跌去八成、無錫尚德15美元的發行價退市時已不足1美元、江西賽維,破產時市值幾乎清零……
與加速上馬的新能源發電項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社會的發電能力早已過剩的不爭事實。據中電聯數據:2016年底中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16.5億千瓦,同比增長8.2%;但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僅增長5.0%。這直接導致2016年中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的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同比降低203小時,僅為3785小時,是196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飛速擴張的新能源發電設備,大量閑置的新能源發電設備以及不斷下降的發電設備平均利用率,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利益博弈。巨額的財政補貼讓人垂涎三尺,然而更糟糕的是,中國新能源發電仍在如火如荼進行。2017年年初,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2020年全國風電裝機將達到2.1億千瓦以上,年均新增約160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要達到1.1億千瓦以上。
新能源發電的受益者不是國家,不是投資者,誰是最終的贏家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