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主要用于海上風電運維的大部件更換(齒輪箱、發電機等)的船舶,典型特征為具備一定的起重能力,擁有自升式平臺,能適應水深40米以內大多數海域作業,具備DP定位及較長的自持能力。
風電運維船是海上風電運維的主要裝備。國外海上風電運維過程中,專業運維船作為最重要的可達性裝備被普遍應用到各海上風電場,由單體船、雙體船以及三體船等船型組成。
國內海上風電剛剛起步,國內運維船處于起步階段,目前普遍使用的是普通運維船,主要由交通艇和漁船發展而來,近年以來逐漸出現簡易功能的雙體船。現有的運維船基本可以達到每年200天的出行天數,然而隨著離岸距離加大,以及天氣更加惡劣的南方區域海上風電的開發,出行天數將會降低。風電運維船專業化必將是未來的趨勢。
根據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數據,結合BTM海上運維成本構成來推算,海上風電的運維成本占總成本的20%左右,運維船舶相關的費用又占了運維成本的20%左右。從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國內在運維船上的投入是不足的,應進一步加大。然而這一情況正在變化,由于前期使用交通艇無法滿足風電場需求,現已經開始建造更好的運維船,不過目前建造的運維船仍難以滿足風電場的需求,而后會建造更好的專業運維船,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到2020年,按開工建設規模1000萬千瓦,累計并網容量500萬千瓦,平均單機功率按5MW計算,我國開工建設約有2000臺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累計并網約有1000臺海上風力發電機組。按照每30臺機組需要一艘專業運維船,再加上海上風電場開發區域不同和海上風電運維主體不同等因素,海上風電專業運維船的需求會近百艘。海上風電專業運維船也將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市場。
海上風電運維船的配置
海上風電場運行維護需綜合考慮離岸距離、氣象海況、機組故障率、維護行為、發電能力、運維經濟性等因素來進行運維船的配置。一般來說較大規模的風電場采用船隊形式,如交通艇、專業運維船、專業運維母船、救援監護船及其他專用工程船舶。
運維船配置的一般原則是:天氣較好、離岸較近的采用普通運維船,天氣復雜、離岸較近的采用先進的專業運維船,天氣較好、離岸較遠的采用普通運維船或專業運維船和運維母船,天氣較復雜、離岸較遠的采用專業運維船和運維母船。
影響運維船參數的環境因素主要包括距離、水深、波高、風況等。一般而言抗風能力超過抗浪能力,所以波高是更關鍵的因素。國內風電場主要集中在黃海北部、渤海灣、黃海、福建和廣東等區域(各區域環境情況見表1、表2)。
根據環境情況、運維船的航速、運維船環境適應能力等條件、機組數量、機組性能、運維能力等因素建立了一個可利用率的估算模型,通過該模型計算出來的某海上風電場的相關數據(見表3)。從中可以看出,機組單臺年故障次數超過5次時采用普通運維船可利用率小于95%;如果采用專業運維船,單臺年故障次數為5次時可利用率超過96%,當機組單臺年故障次數3次,可利用率可以達到98%。
海上風電運維船調度
海上風電機組相對于陸上來說故障率更高,因為它們面臨的是一個更加惡劣的環境、更高難度的維護方式等。隨著海上風電的發展,海上風電場建設不得不需要轉移到離岸更遠的地方,更深的水域。由于這一變化,運維成本將會增加,同時面臨更遠的運輸距離,更惡劣的氣候條件和更嚴峻的物流挑戰。為降低海上風電場運維成本及提高風電場可利用率,需要合理的規劃海上風電場運維工作,針對不同的故障信息,選擇最優維護方案。模型的建立需要考慮運維船配置、氣候參數、風機具體故障、處理故障需要時長及人數等要素。
重點考慮氣象、運維船模式、機組故障模型、相關費用來制定運維策略,建立模型進行分析,最終計算風場的發電量、故障時間及運維費用等,以綜合收益最大來選擇合適的運維策略。
總結和展望
海上風電運維船作為海上風電運維重要的裝備,對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運維船智能調度是海上風電智能運維的必備條件,高效合理的船隊配置和調度技術是降低海上運維成本,提高發電量的關鍵措施之一。在發展海上風電運維船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借鑒國外成熟的經驗,同時,還應該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發展適用于特定環境、特定工作模式的海上風電運維船。
海上風電運維的目標是在全壽命周期內,降低運維成本,降低發電損失,提高風電機組的發電量,從而提高客戶收益。海上風電運維與陸上風電運維最大的區別在于可達性差,造成運維難度的加大和運維成本的提升。為了解決海上風電運維的難題,我們需要創新海上風電運維模式,圍繞服務調度展開相關工作,從而形成全面的海上風電運維解決方案。(來源:中國能源報)
高效海上風電安裝平臺呼之欲出
三航新能源“風華號”自升式風電安裝船縮短海上風電建設周期
乘風破浪,御風而行,近幾年我國海上風電發展前景越來越被看好,《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未來海上風電有望成為風力發電領域新的增長點。我國近海風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機組單臺裝機容量更大,對于設備的技術水平、可靠性,施工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故隨著海上風電的快速發展,更先進的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的市場需求將不斷擴大,基于海上風電發展不俗的前景,風電安裝船也頗受市場青睞。
海上風電建設快速發展
安裝平臺需求增大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16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簡報》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63萬千瓦,其中新增裝機容量59萬千瓦,同比增長64%。根據《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我國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力爭累計并網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近兩年,陸上風電因棄風限電發展速度放緩,為了實現“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可以預見的是海上風電發展在未來幾年將呈快速發展狀態。
“十三五”以來,海上風電場開工建設如火如荼,海上風電安裝船供不應求。海上風電安裝船是高度精密的海上設施,能將風機和基礎安裝設備運輸至風電場址,并配備適合各種安裝方法的起重設備和定位設備。縱觀全球,盡管專用的海上風電安裝船數量已從2005年的兩艘增至2014年的40艘以上,但與當 前大量規劃中或在建的海上風電項目相比,風電安裝船的供應量仍十分有限。
量身定制海上安裝平臺
深挖“降本增效”空間
作為海上風電專用安裝維護設備的核心,風電安裝船的建造能夠降低海上風電開發成本。據統計,在海上風電建設項目中,風機組設備成本占比不到50%,安裝和建設成本卻占20%以上,這成為降低成本的潛在環節。要想降低成本,海上風電行業需要更新安裝理念,在選擇安裝船和安裝方式時兼顧投資成本和回收效益,有效挖掘降本增效的空間。
中交三航(上海)新能源工程有限公司(簡稱“三航新能源”)為海上風電安裝量身定制的1000噸自升式風電分體安裝平臺船“風華號”是集大型設備吊裝、風電設備打樁、安裝于一體的自升式海上風電安裝平臺,自出廠以來就備受業界關注,在一次又一次工程中不斷證明其強大實力,以及得到業主的認可。
職業生涯首秀,便挑戰施工條件最惡劣的福建莆田平海灣風電場。5、6月份正值雨季,面對大霧、大風、長涌、大雨多種惡劣天氣,面對從沒謀面過的湘電5兆瓦大型風機,“風華號”雖是“初生牛犢”,卻也是一步一個腳印,典型施工、工地例會、逐時編排計劃。7天一臺,5天一臺,3天一臺,安裝速度不斷提高,大大縮短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