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被限制的陸上風電相比,從2017年開始,海上風電裝機實現大幅度增長。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未來三年內,全國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達到1000 萬千瓦。而在近一段時間內,這種建設速度仍將繼續保持。
進入“十三五”以來,與風電建設速度不斷下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上風電裝機規模節節攀升。
可見風電布局從西部北部向中東部和南部地區轉移,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公開資料顯示,我國擁有發展海上風電的天然優勢,海岸線長達近1.79萬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積超過297萬平方公里。“海洋之大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海上風電的市場空間,難以估量。”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坦言。疊加電價政策明確、建設成本逐年優化等多種利好催化,海上風電發展正進入提速期。
海上風電也正逐步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新興清潔能源的海上風電不需要長距離輸送,適合大規模開發。與遠在“三北”地區的陸上風電不同,海上風電由于緊鄰我國電力負荷中心,消納前景非常廣闊。項目緊挨沿海負荷中心,自然成為沿海各省獲取清潔能源的有力渠道。因而,兼具穩定的海風資源和大發電功率特點的海上風電迅速成為產業下一個風口。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顯示,我國將穩步推進風電項目建設,年內計劃安排新開工建設規模約2500萬千瓦。據彭博新能源財經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可以達到近787萬千瓦,2020年至2030年每年新增容量將達到194萬至287萬千瓦。這也意味著自2016年開始,海上風電機組裝機容量復合增長率將超過28%,未來一段時間內海上風電發展空間巨大。
在頂層設計的發展大勢下,沿海多地的海上風電也經歷了由緩慢到提速的發展轉變。2017年以來,東部沿海省市進一步“加碼”海上風電市場,誠如浙江、廣東、福建、江蘇等地紛紛出臺發展路線圖。這其中,僅福建、廣東兩省規劃總量就已超過8000萬千瓦。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初,各地規劃的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已經超過了一億千瓦。而在此期間,產業開發也逐步趨向由近海到遠海、由淺水到深水、由小規模示范到大規模集中開發。
優越的電價補貼,是吸引企業進入海上風電市場的重要因素。2018年起實施新上網標桿電價,但維持海上風電上網標桿電價不變,近海風電項目標桿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85元,潮間帶風電項目標桿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75元。也正是基于成本下降的利好形勢,海上風電或在未來3年引領風電達到一個新的發展高度。目前海上風電度電平均補貼強度大概是陸上風電的接近3倍,且電價已連續多年尚未調整。但從長遠來看,電價補貼退坡是必然趨勢。
而作為衡量海上風電開發的重要尺度,成本無疑將決定市場走向。受益于風電的技術進步和規模擴大,風電機組價格、風電開發投資成本及運行維護成本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在技術應用層面,除了傳統的直驅和雙饋技術路線外,半直驅和高速永磁技術路線也將在海上風電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但即便如此,迄今近海風電的運行維護成本是陸上風電的1.5倍,未來有望持續降低。業界分析普遍指出,現階段海上風電行業仍處于研發投資、質量投資、試驗投資等基礎能力建設階段,尚未到收獲季節。
“十三五”中后期是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重要的戰略窗口期。有業內人士指出,海上風電有望帶動我國形成萬億元級別規模的海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下一階段,海上風電必須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化開發,盡快擺脫補貼依賴,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加快行業發展。因此,提升項目的穩定性和長期可觀收益是迄今各路資本布局海上風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