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節能減排、大力治理環境的趨勢下,作為扛鼎國家能源結構調整主體的重頭戲,風能正逐步成為替代能源。在此期間,風能也從“平價”走到了“競價”節點。多位業內人士推測,“競價”新政出臺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緩解日益增大的補貼壓力。與此同時,“競價上網”也將倒逼行業回歸理性發展軌道。
在政策提振、產業鏈日趨成熟下,浴火重生的風電產業鏈正迎來新氣象:競價上網。
對于風能行業來說,遲遲未有實質進展的競價上網,成為了“達摩克里斯之劍”。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2018年度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要求,從5月18日起,對集中式陸上風電項目和海上風電項目通過競爭配置方式組織建設。除了分散式風電項目可不參與競爭性配置,逐步納入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范圍。同時主管部門放開了對風電項目的“照顧”,推向競爭性市場,放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由政府主導并做好項目測風、勘測、選址、土地規劃、并網消納的項目,采取以競價凡是確定投資主體。換言之,即意味著引入市場機制,以開啟競爭配置資源的方式,要求地方政府采用競爭的方式來分配年度開發規模指標。通過競爭方式確定的上網電價只是不得高于國家規定的標桿電價,但按照目前各地資源爭奪的激烈程度來看,最終價格應該會比標桿電價降低很多。這也意味著風電標桿上網電價時代的告終,風電平價上網已經到來。
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新增裝機容量接近20GW,同比下降15%。盡管連續兩年呈現下降趨勢,但業界對風電的前景仍較為樂觀:未來的二十年內,風電將從目前占能源比重的3%提升十倍,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供給方式。另據《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2.1億千瓦以上。預計“十三五”期間風電建設總投資超7000億元,未來我國風電市場仍空間巨大。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風電并網容量已超過1.7億千瓦。
但在新的形勢下,風電的發展既面臨與傳統能源的競爭,還面臨光伏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擠壓。相對應地,本土風電項目建設也將迎來更加激烈的競爭。如何應對新的環境,成為所有企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而在這一過程中,風能將要回歸市場屬性,通過積極的市場競爭不斷進步。風電開發商未來或在競爭中,傾向于技術實力更強、發電效率更高的風機廠商。這需要更多的技術能力,通過創新不斷提高機組技術水平和質量,同時還要進一步控制成本。
風電降電價是大勢所趨。在光伏之后,風電也開始通過競價倒逼行業降成本和技術進步。根據相關規劃,到2020年,風電與煤電上網電價相當,即所謂的“風火同價”,平價上網。2018年風電招標單價有的低至0.2元-0.3元/千瓦時,較之多年前0.8元/千瓦時的水平降了一半還多。專家預測,“十三五”后半段陸上風電電價下降潛力可達20%,而海上風電和分散式風電正在成為風電行業新的增長點。
因而,在業自身經濟回報的提升、行業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并網消納改善持續等政策支持下,風電仍有望進入新的成長階段。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風機市場,存量設備的替代也將成為市場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這其中,具備各環節的優勢資源整合能力,包括設備制造能力、EPC總包資質、工程建設優勢與項目運營等方面的行業翹楚將率先喝上“頭啖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