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網無動力接受風電上網
電網企業給出的限制風電上網的主要原因是:風電時有時無、時強時弱,對電網形成沖擊。趙逵介紹說:“這種沖擊理論上存在,但按照國外的實踐,風電在電網輸電總量的占比在一定范圍內,是安全的。”
據悉,國內風電的輸送量占總量為1.5%,蒙西電網風電占比為8.6%,而丹麥的風電輸送占比達到25%,西班牙21%,德國石荷州甚至達到47%。趙逵認為,綜合國情和科技水平,預計蒙西電網中風電所占比例達到10%-15%是可能的。
“究其原因,現在國家對電網企業沒有激勵政策,電網缺乏積極性。同時,對于風電上網技術上存在的風險,雖然有課題在研究,但沒有得出明確的方案。”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分析說。
施鵬飛建議,國家出臺激勵政策,一方面把風電總量強制市場份額下達給電網企業;一方面對于電網接受風電上網的成本給予補償。
專家呼吁
出臺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導則
事實上不僅風電面臨并網瓶頸,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也面臨困境。趙逵指出,現實的困境是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缺乏電網接入配套規劃;對電網企業接收可再生能源發電以及相應的電網建設和改造缺乏監管;電網沒有接入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約束性配額指標;缺乏有關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并網導則 。
趙逵呼吁出臺《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導則》,應規范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占比;電機標準、電網標準;允許并網以及禁止并網條件等。
國家能源局將成立專門組織
研討風電技術標準
國家能源局裝備司官員齊志新博士表示,目前每年風電裝機容量擴張非常迅速,但面臨著風電設備質量控制和電網接入的技術難題。在追求風電發電裝機容量擴張的同時,更應該先解決設備質量控制和電網接入的技術瓶頸問題。
趙逵表示,根據統計,國內風電設備的國產化率達到70%。但對于國內的風電整機設備,并沒有《風電機組生產檢測認證標準》,任何企業都可以生產風電設備。而根據國外的經驗,風電整機特定型號連續生產整機1000臺以上,風電整機連續工作兩年無故障,該型號機組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才達標。但目前國內只有一家企業某一型號的機組生產數量超過1000臺,只有兩種型號的機組實現連續兩年無故障。
業內人士也普遍呼吁盡快設立《風電機組生產檢測認證標準》。齊志新透露,國家能源局今年投入3億元,發展風電設備,同時開展風電上網方案研究;國家能源局將成立專門的組織推進風電技術標準體系的研討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