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真的希望留下來,愿用100%的努力爭取1%的希望。”昨晚,張建軍說起投入了大量心血的“廣東高空風能技術有限公司”,失望之情溢于言表,“落戶廣州后,項目支持資金遲遲不能落實,讓我們很艱難。”
張建軍所說的“廣東高空風能技術有限公司”是我國首個高空風能發電研究中心,2009年11月落戶廣州開發區。項目領軍人張建軍是留美博士,2005年在美國加州創建“天風公司”,在近年來方興未艾的高空風電行業中擁有領先全球的核心技術——“天風”技術,即用一個特制“大風箏”在幾千米至上萬米的高空利用風能和自身重力上下升降,用其產生的拉力拉動纜繩帶動地面發電機發電。
看似匪夷所思且在國外尚無成熟樣板的項目,張建軍卻信心飽滿:“萬米高空產生的風電比地面多百倍,成本卻只有常規風電的1/3到1/2。若能做成,對廣東這一缺電大省意義重大。我們的技術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更精密的樣機也正在完善中,將會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展出。”
然而落戶不足3個月,這個看似前景廣闊的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在開發區“屁股都沒坐熱”,卻有了搬離廣州的打算?什么原因使“電力風箏”尚未飛起來就可能折翅廣東?
機緣:“天風”為知音駐足
2009年,通過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李大西的牽線搭橋,張建軍回到中國。生于廣東梅州的他,此時已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并擔任美數家公司技術總監,擁有多項發明專利,其中,“天風”技術更是其核心專利之一。
“這是一種‘風箏式’的高空風電技術,能利用幾千米至上萬米高空風能穩定性和密度大的特點,大規模開發發電,成本低廉。”張建軍說,廣東是能源短缺的省份,“天風”不但能解決能源問題,還無污染,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要利用高空風能發電,在技術上有兩大難題,一是材料必須具有超輕、高強度、耐腐蝕等特點;二是要控制風箏在空中的姿態。”張建軍說,目前第一個難題已解決,國際上已經研制出比鋼鐵強韌而比水輕的大分子材料,但在控制技術上,世界上未有定論。
“這也是我們研發團隊的突破口,我們還取得了一定成績。早在美國,我們就研制出3套不同功率的樣機,在臺風暴雨中均可運轉,且比國外現有高空風電技術更穩定,高低空皆可運行。”張建軍說,研究團隊采用了一種與傳統設計完全不同的“結構”,能將“風箏”在空中的多維運動簡單化,更簡單可控。
2009年8月,李大西領著張建軍的團隊抵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會見了他們。李大西說:“汪書記是我見到的少有的相當有眼光的領導人。我們向他介紹了高空風能發電項目,很多人一開始聽起來都像在聽神話一樣,可他竟耐心地聽了進去,并充分肯定了項目的前景。”
汪洋的一句話讓張建軍當場決定留下。張建軍說:“汪書記告訴我們,為了吸引人才和創新團隊,廣東要拿出8000萬到1個億元支持,他如此有遠見,我感到我們很有希望。”
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的態度也讓張建軍深受鼓舞。“廣州還專門下文,要求‘放眼長遠,搶抓機遇,積極爭取國家、省的大力支持,合力推動高空風能項目研發總部落戶廣州’。我們非常激動,因為別的地方不一定會為一個項目專門發文支持。”
因此,張建軍并沒有按原計劃再前往天津、上海等地尋求合作。2009年11月底,廣東高空風能技術有限公司落戶廣州蘿崗開發區。
尷尬:技術專利遭遇評審困惑
項目運作起來,但沒有進一步的資金投入,只能是舉步維艱。張建軍說,落戶三個月,他們并未得到廣東的實質支持。目前支撐研發中心運營的5000萬元還是由上海一家風險投資公司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