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國家把光伏標桿電價定得多么低,我們都得承受。”盡管保定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文學不愿透露公司的發電成本,但也在話語中透出了有能力承受低上網電價的底氣。
光伏發電成本探秘
記者從業內了解到,一座地面光伏發電站的成本組成大致可分為光伏組件、逆變和輸配電、電站建設安裝、土地價格幾個部分,此外還有電網接入費用、道路費用、財務費用、運營費用、項目申報材料編制和設計費用等。
這其中,光伏組件主要分為晶體硅組件和薄膜組件兩大類。前者目前仍占據光伏市場的主導地位,但綜合成本比后者高很多。而薄膜電池之所以能在光伏市場上異軍突起也是得益于其成本優勢,如美國第一太陽能就被業界公認為全球光伏組件成本最低。
“事實上,國內光伏組件成本高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如設備制造商利潤虛高,組件制造設備價格昂貴。同時,原料價格也虛高,粘合膜、超白玻璃等材料的生產商利潤都在一倍以上。此外,也不排除一些組件生產和電站安裝企業希望通過炒作來抬高補貼。”沙曉林說,“這種情況下,晶體硅組件建設電站的發電成本可能比薄膜要高出30至40%”。
在他看來,高的電價補貼并不符合中國國情,也不利于促進行業競爭和進步。而目前在中國建設光伏電站的上網電價,已到了一個政府、光伏企業、電網可以接受、形成共識的時候。
而晶體硅組件企業則將高成本歸咎于逆變器等設備。“其實組件僅占系統總成本的30至40%。更大一塊成本還在于逆變器、變壓器和安裝。因此,讓太陽能發電達到1塊錢1度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是光伏組件企業的責任,也是整個行業的責任。”蘇州阿特斯董事長瞿曉鏵對本報記者說。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則認為,上網電價應該讓光伏企業在成本上有合理的利潤,否則企業就沒有積極性。
他同時指出,目前有的光伏企業的確可以做到發電成本在1元/千瓦時以下,但還需要合理的利潤和管理費用才能得出最終的招標結果,“作為新興產業,光伏目前還處在需要政府鼓勵發展的‘嬰兒’階段,還未到成熟期,暫時不能像彩電一樣依靠價格戰和微利就能夠生存”。
記者隨后從一位接近高層的權威人士處了解到,目前中央仍傾向于1.09元/千瓦時的標桿電價,但由于多數企業的“心理價位”高于這一水平,國家還是會繼續采取特許招標的方式來估測光伏發電的合理電價。為此,國家已確定今年在西部八省再各批一到兩個示范工程,最終將根據這些工程的招標結果確定上網電價。
賽維LDK總裁兼首席運營官佟興雪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預測,國家可能在1.09元的基礎上增加一兩角作為最后的上網電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