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項工作齊頭并進,齒輪箱風機定下來后,就得找合格的零部件供應商,當時沒有幾家供應商會做風機零部件,和華銳一樣都是從零開始。
華銳對供應商說:“生產風機零部件不知道能不能賺錢,是機遇也有風險,華銳無法給你承諾。”最終,看好風電和華銳的供應商與華銳達成了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戰略同盟。有供應商回憶當時的情形:“與華銳合作是對了,當時要是沒合作現在都來不及了。”
千頭萬緒、千言萬語、千辛萬苦、千山萬水,華銳的成立也許可以用這樣的詞語來概括。不到兩年的時間,中國大地上悄然誕生了日后的風電冠軍。
兆瓦級:吸取柯達教訓
抓提前量,打市場空白
俗語說:趕早不趕晚。這句俗語誰都知道,而能在實踐中成功運用卻是另外一回事。
2006年華銳入行的時候,千瓦級風機(如600千瓦、750千瓦)的地位與現在兆瓦級風機一樣占據市場主流,更為誘人的是,由于這種產品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供不應求,當時千瓦級風機為整機企業創造了高額利潤,2007年時單位價格可以賣到6200元/千瓦甚至更高(而今的1.5兆瓦風機平均價格為4000元/千瓦),風機的升級換代自然少有人問津。
其實,當年在發達國家市場已經開始銷售效率更高的兆瓦級風機,GE、VESTAS等國際巨頭已掌握了兆瓦級風機的設計和生產,但他們利用其壟斷地位,在海外做兆瓦級,在國內做千瓦級,人為分割市場。不僅是國際巨頭,國內企業也故意推遲開發兆瓦級風機的時間表,享受著千瓦級風機的高利潤奶酪。
類似的情景在市場競爭歷史中并不鮮見,曾經的柯達膠卷風靡全球,大多數中國人多年前的相冊中,都會有柯達膠卷留下的回憶。而今,柯達的產品卻難尋蹤跡,他敗在了膠卷向數碼的升級換代中。
在數碼膠卷還未問世時,實力雄厚的柯達早已研發出數碼產品,舒服的日子使他忽略了市場競爭的殘酷。再等等吧,膠卷時代的利潤還沒吃干榨盡,過一兩年再推出數碼產品也不遲。始料不及的是,其他公司抓住機遇,提前推出數碼產品,迅速占領市場,等柯達反應過來為時已晚,再想追趕已回天乏術。
“所有的整機制造商都知道兆瓦級風機是大趨勢,就是沒有人愿意如此快地結束千瓦級風機的高利潤時代。”陶剛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說:“華銳率先打破了這種僵持局面。”
作為后來者的華銳面臨兩種選擇,其一,生產利潤高昂的千瓦級風機;其二,直接生產兆瓦級。結果不言自明。
陶剛對記者說:“選擇兆瓦級風機,既順應風機技術發展的大趨勢,又能抓提前量打市場空白,是華銳后來居上的關鍵選擇。”
后來的市場占有率印證了華銳選擇的正確性。
華銳放棄了生產千瓦級風機的打算,直接從德國引進更高級別的兆瓦級,由此帶來的結果是,2006年6月華銳出產了中國第一臺國產化1.5兆瓦風電機組,2007年生產1.5兆瓦風電機組500臺,4月中國第一個國產化兆瓦級風電場 ——華能威海一期13臺風電機組一次性通過預驗收。
華銳風電兆瓦級機組的率先出產使其迅速獲得了大塊市場份額,而國內其他企業的第一臺1.5兆瓦機組晚了一年多,在2007年底才出產,于是眾廠商也只能眼看華銳迅速占領市場。
2008年,也是華銳,生產出中國第一臺自主知識產權3兆瓦機組出產;12月,中國第一臺海上3兆瓦機組也在華銳問世;2010年10月12日,中國第一臺有自主知識產權、單機容量最大的5兆瓦風電機組,又誕生在華銳總裝廠。
如果說風電整機的競爭像長跑,華銳總想把處在第二位的運動員落得遠一點。看得出來,華銳自從登上中國第一的寶座,步伐越來越快,引領中國風機的升級換代直至今日……
“市場不會給猶豫者留下多少空間”
回過頭來總結華銳的成功能看清很多問題,尤其是旁觀者的立場也更加客觀。
“站在外面看華銳,我認為,他抓機遇的能力比別的企業強。”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對《中國能源報》記者總結道,“2004年時,不光是準備進入風電設備制造領域的人猶豫,已從事多年的廠商也看不準,決心最堅定的就是華銳了。看不準,投入就上不去,有了決心才敢投入那么大。”
華銳當年是否已經看準了風電產業后來的迅猛發展趨勢,記者不得而知,但其決心之堅定、投入手筆之大,是行業內有目共睹的。
老牌風機廠商猶豫是不是繼續加大投入、猶豫是不是應該馬上推出更新換代產品,準備入行的廠商猶豫應不應該轉向風電領域,政策會不會持續支持……
華銳不想那么多,四處融資、組建公司、引進技術、找零部件供應商、選廠房、買設備、找客戶,全體員工開足馬力、加班加點、火速鋪開。
到第一次兆瓦級風機低價中標時,名不見經傳的新軍脫穎而出,打了同行一個措手不及。
陶剛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說:“華銳對重大決定從不拖拉,因為市場不會給猶豫者留下多少空間。”
這只是華銳小試牛刀的第一次不猶豫,第二次不猶豫則使他在中國乃至亞洲甚至全球風電史上譜寫了多個第一。
2007年,上海市下決心趕在世博前搞中國第一個海上風電示范工程——東海大橋風電場,安裝34臺3兆瓦的風機,總裝機容量1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