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爭吵,一面握手,風電場也在悄然轉型,向電網友好靠攏。
2010年11月,大唐新能源(赤峰)公司下屬東山風場接受了東北電網公司贈送的一塊牌匾,上書“YHFD-0001”,意為全國第一家“電網友好型風場”。
記者了解到,所謂“電網友好型風場”,是在國家電網內部流傳的一種提法,意為滿足國網并網技術要求的風電場。國網下屬東北電網此舉是希望在全國樹立一個并網標桿,引導其他風電場向國網的要求靠攏。
按照國網要求,東山風場從2010年年初便開始進行改造,在現有機組上增添了三種技術——低電壓穿越、48小時風功率預測和有功無功遠程調節,目的是解決不穩定的風電入網時給電網帶來的沖擊。
記者從東北電網公司了解到,全國第二家“電網友好型風場”已基本確定,東北電網正在敦促其進行最后的改造。
并網標準尚未出臺,風電場主動向電網靠攏投入改造豈不是“賠本的買賣”?
“盡可能地并網是風電場主動改造的最大動力。”宏源證券新能源與電力設備分析師趙曦表示。由于風電場初期投入巨大,如果設備閑置或者運轉發電但并網受阻,發電企業的損失并不一定就比改造的成本小。再加上幾大國有電力集團身負綠色電力配額壓力,跑馬圈地的沖動也使得其下屬風電場主動改造的積極性較一般風電場更高。
事實上,國家對風電企業的扶持政策也在悄然變調,給風電企業帶來了新的競爭壓力。2010年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已將“全額收購”改為“全額保障性收購”。目前,“棄風合理論”也在媒體上出現。
“從他國經驗看,10%的風電并不了網實屬正常。”趙曦稱。按照世界風能協會公布的數據計算,2010年中國風電并網率在73%左右,這就意味著,未并網的27%的風電至多只有一多半能夠實現并網收獲盈利,剩下的10%終將成為電網棄兒。
難題尚存
并網標準制定難,難在利益方博弈。
雙方在一些具體的技術規定上也錙銖必較。《風電調度運行管理規范》(征求意見稿)規定,風電場需對次日零時起3天的風功率進行預測,每15分鐘匯報一次。風功率預測,即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風力大小,電網將據此判斷風電電量,以暫停火電機組等方式來維持電網平穩。
“風電場普遍覺得,完成如此高頻次的預測有點困難。”趙曦在調查后說。他介紹,一個裝機容量在50兆瓦的風電場,平時值班人員通常只有五六名,若要實現規定的預測功能,風電場就要指派專人,這意味著成本增加。近兩年,風電企業的效益逐步轉好,但并非一個利潤豐厚的行業,并網改造很可能會使好不容易改善的盈利縮水。
此外,預測技術并未完善,技術水平地區差異很大,預測的義務完全由風電場承擔,不甚合理。
國網公司下屬中國電力科學院新能源所教授戴慧珠對記者承認,目前總的來說技術存在些許難點。但她同時表示,國網公司希望能做到三天預測,中國電科院開發的預測系統已經可以實現。公開資料顯示,中國電力科學院開發的風電預測系統已被30多家風電場采納。
除標準缺失帶來的僵持外,并網困境的解決仍待國家政策的完善。2011年1月,電監會發布的《風電、光伏發電情況監管報告》稱,國家補貼不足影響了電網企業投資建設的積極性,同時補貼落實不到位又影響了發電企業的效益。
僅制定標準而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可以想到的是,風電并網之路仍將“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