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李華林介紹,國內風力發電電價主要采用招標和核準兩種模式。所謂招標,指的是始于2003年,至今已前后進行了五期的風電特許權招標。由于前四期“低價者勝”的招標方案,競標企業爭先壓價以獲取風力發電資源,導致特許權項目出現了惡性低價的競爭局面。據了解,第一、二期風力發電特許權招標明確規定承諾上網電價最低的投標商中標,結果實際中標的價格遠低于合理價格,甚至出現了0.382元/度的極低奪標價格。李華林表示,按照這個價格,項目很難收回成本。
頗受關注的第五期風電特許權招標和以往有所不同,采用“中間價”模式,即出價更接近競標企業平均價的得分更高。雖然最終的電價高于往屆,但由于國內大的電力公司還在互相壓價,因此還不是非常合理的價格。
而《可再生能源發電有關管理規定》規定:“5萬千瓦及以上風力發電項目,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核準或審批;上網電價實行政府指導價,電價標準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按照招標形成的價格確定。”也就是說,競標價是國家制訂風力發電上網電價的重要依據。這樣,風力發電上網電價目前的低水平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么,既然風電項目如此難贏利,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企業激烈地爭奪風電項目呢?李華林向《能源》雜志記者給出了兩點原因。一是準備應對可能出臺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所謂“配額制”,即國家為了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強制要求火電企業相應配備一定的以新能源為基礎的發電額。而在各類新能源中,風電技術相對完善,所以待上馬的風電項目成了各火電企業爭奪的香餑餑。二是對于風力發電定價更好的預期。拿到風電項目的企業若是能苦熬到全行業虧損,國家毫無疑問將調整風力發電定價辦法,風電產業又將變得有利可圖,而這些風電項目也將苦盡甘來。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風電場項目的建設正逐漸集中于大型國有發電企業的手中。實際上,縱觀前五期風電特許權招標,可以發現,在行業內出現惡性競爭后,參與競標的絕大多數都已經是國有大型發電企業。數據顯示,包括五大電力集團以及神華集團在內的大型國有企業主導的風力發電企業實際上已經占據了全國超過60%的風力發電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