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生態文明建設首次列入我國五年規劃。作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裝備制造集團之一,上海電氣近年來在技術上不斷創新,使業務不斷向綠色、環保方向發展。今天,在2015“對話上海國企領導”全媒體訪談中,上海電氣集團首席技術官黃甌表示,上海電氣將高效清潔能源確定為集團重點發展領域,隨著相關技術的提高,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將為更多人所使用。
黃甌表示,上海電氣的產品對環境的貢獻分為“減排”、“不排”和“治理”三大類。
“減排”是指在傳統裝備如火電領域不斷提高效率,減少一次能源的消耗,達到減排效果。例如,今年9月25日,國電泰州電廠二期工程3號機組正式投入運營,該機組也是世界首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燃煤發電機組,脫硫、脫硝裝置同步投運。設計發電煤耗256.2克∕千瓦時,比當今世界最好水平低6克/千瓦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排放量減少5%以上。該機組完全由上海電氣集團自主設計、制造。
“不排”是指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及核電裝備。據了解,僅2014年上海電氣風電產品就實現裝機170萬千瓦,有效滿足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需求。這一類發電設備,非常清潔,基本不排放二氧化碳和污染物。
“而‘治理’類產品主要解決已經產生的污染物的處理問題。我們推出火電站尾氣的脫硫、脫硝、除塵裝置,也開發了多個垃圾處理、水處理項目,保護我們的藍天、綠地和水體。”
不過,黃甌也表示,因為設備成本高、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等因素,導致風電、太陽能熱發電的成本較高,其設備未能規模化使用。“而自主創新,掌握關鍵技術,不斷完善產業鏈是降低成本的不二法門。”
在發展清潔能源的路上,上海電氣一直在砥礪前行。2014年底,上海電氣太陽能熱發電實驗室掛牌,目的是系統地解決目前我國聚光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問題。而對風電,上海的電氣的目標是“陸上前三、海上第一”。除此之外,上海電氣還在研發各種新能源技術,如智能微網、儲能、洋流發電等。
對于上海電氣的產品分布,黃甌表示,未來希望它們對環境的貢獻能是這樣一個排序:“不排”、“減排”以及“治理”。“隨著設備等成本的降低,相信會有更多沿海居民能用上風電,而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居民樓安裝光伏發電設備。”
本次“聚焦一號課題,建設科創中心——對話上海國企領導”全媒體大型訪談活動,由上海國資委黨委、新華社上海分社、新華每日電訊聯合主辦,東方網、東廣新聞臺、第一財經、解放網等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