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大數據所所長楊妍妮出席“第五屆中國風電后市場專題研討會”, 在風電場運維與安全管理專題論壇,分享題為“大數據健康管理系統”的主旨演講。

中國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大數據所所長 楊妍妮女士
以下為發言內容:
楊妍妮:大家上午好!我來自中國海裝,很高興今天能夠在這里從我們主機廠的角度來跟大家分享我們在風電運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方面所做的一些努力和我們已經落地的一些項目的狀態。
從三個方面:首先介紹一下大數據平臺,然后針對智能運維已經落地的一些項目,和我們在單機及場群控制上的技術進步。
海裝LiGa大數據平臺上,我們是從去年建立的,形成了前期風資源、實時監視、完成了全生命周期的技術架構,我們做了現場數據實時的采集、信息系統的集成以及硬件云平臺的建設。包括業務系統的接入、風場下游的存儲、數據規范存儲、聯通數據和挖掘的一些能力,這是我們平臺的主界面,看到各個業務系統的連接,也是遠程可以實時的。智能運維方面首先談一下我們在無人職守大眾概念上的理解。我們海裝從2014年開始聯合我們下屬的一些供應商一起來做我們的知識管理、知識庫,到2016年我們形成了我們第一版的標準化故障知識庫,到去年為止我們已經完成了數字化的過程。那么線上的話已經可以實現我們故障遠程工單的生成、處理以及自動派送的運維決策的建議。
然后我們自主分析平臺現在上線一共有26個模型,這些模型就涵蓋了一般零部件的一些故障的判斷,那么線上的話,作為未來還會在故障的智能診斷上做更多的優秀模型,可以線上自動來判斷這個過程。在預測性維護方面我們主要針對的是一個大部件的預測,所以在我們做這個過程當中,發現一個行業的問題,我們做大部件預測的時候,數據源CMS是很重要的數據源,但我們做接入的時候發現很多供應商,技術上、標準上沒有完全的統一,在數據的利用上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我們做大數據第一階段的話就把市面上能夠給海裝供貨的幾家供應商實現了標準統一,我們原始數據、故障預警數據和一些指標類的數據都可以標準的存儲和利用的。這就為我們未來的預測性維護奠定了標準的數據化體系。
在備件管理上我們也認為也依靠基礎設施的建設,海裝最開始也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面做了很多的文章,包括我們建設了全國級的96個風場和三級庫、六個片區的中心庫、1個售后中心庫、八大總裝基地生產庫,然后再基于風機結構分析上建立了數字化倉儲體系,進行了備件的統一管理。在智能化水平上還有待進一步對這些數據進行集中式分析,優化庫存。這個大數據平臺也在決策層駕駛倉開發系統中進行了探索,包括對現有風場運營、風機運行這樣的一些報表進行收集,然后在這個基礎之上,提煉了一些輔助決策類的報表,質量分析報表就可以在一張報表上,我們的人員就快速判斷出我們的共性故障和高發故障的分布以及環境對它的影響因素,然后做這樣的一些具有輔助決策意義的儀表盤。
在BS架構上,也開發是針對現場運維人員使用的APP移動應用端,線上工單處理、故障排查檢修以及風場建設過程當中,工程人員所需要的功能都集成在這個上面。在單機及場群集中控制方面也想介紹一下我們的技術。在全生命周期載荷控制上面,這是2014年研發的一套專利技術,技術的特點在于我可以通過不增加傳感器的方式,可以進行在線的工況還原,然后在去年把這套技術真正落地實施到大數據平臺上面,看到我們實時數據,對工況的還原、風速的數據從實測的風速和風機上監測在線的風速相關性是非常好,可以看到曲線非常漂亮。這整套系統解決了風電行業非常有價值的問題,我們認為大型風機機組由于它涉及到極限制造,處于成本的考慮,同樣一套機組可能適應多個風區,這個風的冗余是非常顯著的。所以這個冗余如果找出來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我們就通過兩輪的論證把這樣的技術進行工程化,現在實時部署到大數據平臺上面,可以實時監測到每個位置載荷的情況,各個扇區突破這個技術以后,扇區意義沒有那么明顯了,可以測到任意方向的風速,而且風速不會受前端地形的影響,會直接測到地面任意點風速的情況。
另外就是場群的尾流控制,這個也是我們主要想工程化的一個技術路線。到現在這個階段,說到場群的智慧控制,如果一些遠程的偏航或者是變槳,如果是偏航在遠程實現還是對載荷的影響非常大,不能單一來考慮提升發電量的因素。這個技術目前并不是很成熟,但我們這種技術方案在現在最新的國際標準上面也是采用了這樣的技術路線,我們在探索怎么樣把他進行工程化。然后最后還想講一下我們對電網適應性能量管理系統的建設,包括我們有功控制、無功控制和一次調頻,這是行業比較通用的技術,我們認為一個智慧風場對電網適應性主要要攻克的方向。另外對于場群的集中控制也是我們的一個主要攻克的方向。我們現在會把一些補充的策略單獨部署到這個單獨外掛系統上面,包括前面的群載荷控制,不建議直接部署到現在能量管理平臺上,這將是海裝未來比較核心的場群控制的核心技術產品。現在整體規劃在這個產品之上建立一個統一的監控平臺、統一的能量管理平臺和統一的綜合運維平臺、統一的移動運營平臺,這樣快速地響應我現場控制所不能完成的提升發電量和降低載荷量這樣補充策略的控制。
謝謝大家!
(根據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