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報》記者探訪全國首個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

▲圖為我國首個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呂奧棟/攝
潮起萊州灣,海風正勁。
位于山東煙臺萊州市土山鎮北部芙蓉島西側的廣闊海域,一場產業交叉融合實踐正在收獲答案——由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與304兆瓦海上風電矩陣組成的我國首個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以下簡稱“融合試驗項目”),自2022年底全容量投產至今,已累計發電22.22億千瓦時,每年節約標煤約3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80萬噸,養殖業年收入近億元……
實踐,不止于此。該項目還是我國新能源領域增量混合所有制改革重點項目,由央企中廣核攜手地方民企山東誠源集團(以下簡稱“誠源集團”)合力推動落地;作為中廣核布局山東的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其創造了從開工到發電僅4個月的行業紀錄;投產運營1年多,即榮獲煙臺市科技創新成果競賽科技進步類一等獎……
海上風電產業是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拼圖”,更是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力量。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高效協同,更加注重產業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諧,更加注重合作共贏。會議明確指出,要做強做優做大海洋產業,推動海上風電規范有序建設。
御風而動,向“新”拓路。48平方公里的“藍色空間”中,海洋牧場與風電場如何實現“一海多用”?“風電+”綜合開發利用如何做到既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又促進海上風電產業健康發展?混改收獲了哪些成效和經驗?項目如何實現快速高效投產?《中國能源報》記者近日走進萊州灣畔,探尋“風漁”融合背后的故事。
百米高的風機列陣海上,直徑近30米的魚類養殖網箱散落海面。“海上風電+海洋牧場”中,魚類養殖網箱、貝藻養殖筏、人工魚礁,構建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等場所,既能產生養殖收益,又能獲得發電收益。
看似簡單的“一海兩用”,背后則是關乎海洋這個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的“大命題”——伴隨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用海需求持續增加,海域空間資源稀缺性日益凸顯,推進海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高海域資源使用效率成為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必答題”。
作為海洋資源大省,山東近年來深入實施海洋強省建設“十大行動”,海洋經濟發展持續換擋升級。針對海洋能源開發利用,2018年發布的《山東省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明確提出,科學布局海上風電、灘涂光伏發電、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發電利用項目。大力推動海洋新能源示范應用,加強配套裝備研發,加快開展黃海和渤海不同類型海域離岸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試驗。
“從國家層面看,集約節約用海、提高海域資源使用效率是‘硬’要求。從山東省看,實施新能源與漁業創新融合發展,是海洋強省的發展之需。”中廣核新能源山東公司副總經理兼煙臺海上新能源項目基地公司總經理王峰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融合試驗項目的實踐,是順勢而為、應需之舉。”
融合,既體現在海域空間上,也體現在和諧共生上。
參照一張項目平面圖,中廣核山東煙臺海上新能源項目基地公司副總經理閆文吉指向其中的一片海域:“融合試驗項目的海上風電系統安裝38臺8兆瓦風電機組,同時在風電場布置網箱養殖區、人工魚礁養殖區和筏式養殖區,分布在西北側、西南側以及風機行間。風機基礎形成小型島礁,沿基礎外圍50米海域安全距離內在水面下又布設了人工魚礁。另外,風機南北兩側各預留200米檢修通道,一方面有利于風機檢修,另一方面預留的水域能夠更好地保護海底電纜。”
“這些人工魚礁可以穩固海泥海沙,為風機基礎提供保護作用,同時為這片海域的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和繁殖環境。”萊州海上風儲電場場長孫凱補充道,“風機周圍的網箱里養殖了海參、黑魚等多種水產,統計數據顯示,包括海參、海鱸魚、鲅魚、八爪魚等在內的水產品,2024年總產值超過1億元,尤其是產出海參75萬斤,產值接近9000萬元。”

▲圖為我國首個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田震/攝
位于萊州市土山鎮掖鹽路的萊州藍色海洋新能源有限公司,是融合試驗項目萊州市海上風電場的投資主體,由中廣核旗下中廣核風電有限公司和山東誠源集團旗下萊州藍色海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以51%、49%的股比合資成立。
談及這次合作,王峰表示,中廣核攜手地方民企開發海上風電項目,深入落實了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關于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決策部署。“兩家企業充分發揮出各自在新能源領域的優勢,為新能源領域增量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造出一個成功案例。”
這個案例的肇始,要從幾年前說起。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海洋牧場建設的民營企業之一,誠源集團擁有確權面積的芙蓉島西部海域,早在2015年就由當時的農業部批準認定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近年來,伴隨海洋牧場發展用電需求升高,以及海上風電產業蓬勃發展,其萌生了同步發展海洋牧場和海上風電的想法,加之此前已依托海洋牧場示范區攻克不少技術難題,又恰逢山東出臺海上風電省補等一系列支持政策,進入新興賽道幾乎是“箭在弦上”。
然而,長期深耕海洋的誠源集團并無獨立建設海上風電項目的經驗。躊躇之際,在地方政府的撮合推動下,其與在山東積極布局開發新能源項目的中廣核一拍即合,基于最大限度利用海域資源的共識,雙方實現“牽手”。
也正是這次“牽手”,讓中廣核在山東首個海上風電項目順暢推進。
“憑借對萊州灣海域功能區劃的深度掌握,誠源集團在項目前期提供了精準的海域特性分析,幫助科學規劃風電場布局,成功避開生態敏感區域,保障項目合規性的同時,維護了海洋生態安全。”萊州海上風電項目原項目經理回世翔回憶,“同時,依托與當地漁民合作社建立的長期穩定合作關系,誠源集團高效推動海域使用權流轉工作,從源頭上避免了因海域權屬問題可能導致的工期延誤,助力項目建設順利進行。”
合作方的協同共享,同樣保障了投產后的風電項目安然無恙。
2023年3月23日,海上風電項目運維船螺旋槳突發故障,若不及時更換,將直接影響風機巡檢計劃,甚至造成停機損失。中廣核運維團隊排查后發現,故障螺旋槳為專用配件,市場庫存緊缺,原廠調貨至少要3天。得知情況后,誠源集團迅速聯系協調當地資源,僅用3小時便鎖定一艘剛完成檢修的遠洋漁船,其備用螺旋槳型號與故障配件完全適配。隨后通過緊急調度,適配螺旋槳于當天下午送達運維碼頭。兩家企業現場人員協同作業,連夜更換調試,次日凌晨運維船恢復正常運行,直接避免潛在停機損失近50萬元。
與協同共享一起發揮作用的,還有啃下“硬骨頭”的決心。
2022年,海上風電國補退出,每千瓦800元的山東省補“窗口”只到年底。對于當年7月才開工的萊州海上風電項目而言,距離并網發電目標只剩4個月。
時間緊、任務重、挑戰大——
首先,受山東海上風電“搶裝潮”影響,各類資源緊缺,加之項目地質和水深條件特殊,適用的大型施工船機少之又少,原材料、鋼結構供應、葉片、底塔電氣等物資和設備供應更是捉襟見肘;其次,山東渤海海域每年冬季寒潮影響時段與施工高峰期完全重合,且大風頻發,項目施工海域海底地形復雜,極易導致嚴重事故發生。
“壓力巨大,但時間不等人。”回世翔說,“只能在各個環節上想辦法,搞創新、趕時間、推進度。”
2022年春夏秋三季持續多雨,陸上升壓站及架空線路土建工程受阻,建設團隊便采用“化整為零、分段并行”策略,通過防雨布遮蓋小作業面、排水渠與抽排系統聯動處理大區域積水,確保施工全天候推進。
為化解海上陣風對吊裝安全的威脅,果斷構建“氣象預警矩陣”——聯動陸上氣象局、多平臺預測軟件及安裝船實時監測設備,實現長期趨勢預判、短期精準預警與實時數據監控的三級防控體系。
面對設備供貨壓力,創新采用“多廠家分產+同廠多址并行”模式,塔筒與鋼管樁由多家企業協同生產,葉片在濱州、鹽城兩地同步制造,同步派駐監造人員保障質量與進度。
項目部協同調度多家單位,同步開啟五個整機吊裝面、兩個打樁作業面,實現打樁、安裝、敷設等工序無縫銜接;推行機艙、輪轂岸上預拼裝,海纜隨打樁進度分段敷設,大幅縮短海上作業時間。
在調試階段,協調6條交通船、12個作業面,單次投入65名技術人員,以規模化攻堅與時間賽跑。
…………
萊州海上風儲電場運維檢修經理郭宇帥清楚記得,自己2022年夏天在江蘇南通的塔筒制造廠駐場監造時的場景:“每天緊緊盯著制造廠的生產訂單,一遍遍追問進度,生怕跟丟了塔筒,影響項目進度。”
回想2022年冬天風機調試那段日子,萊州海上風儲電場副場長蘇寧記憶猶新:“那會兒風機升降機用不了,一臺機組上七八個人,120多米的風機,都徒手爬上去。期間更是克服了重重困難,直到調試結束。”
打樁時暈船暈到吐,吊裝時一兩個月不下船,調試時塔筒里灌冷風,檢修時睡機艙睡得渾身疼……干海上風電是真苦,但那些緊鑼密鼓、見縫插針、咬牙攻堅、精益求精的付出,終有回報———
2022年7月24日正式開工的萊州海上風電項目,8月21日首臺風機吊裝完成、11月25日陸上升壓站帶電、11月28日首批機組并網發電、12月31日全場機組投運……156天的“追風”紀錄,放在2022年甚至之后兩年,都是國內海上風電項目建設的最快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萊州海上風電項目將原“35kV+海上升壓站”方案優化為66kV直送模式,取消了海上升壓站環節,既簡化流程又降低成本,為工期壓縮提供了關鍵支撐。“正是這些技術創新與協同舉措的深度融合,推動項目如期并網,為新能源工程建設樹立了高效典范。”王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