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集團電力部組織召開了《新能源黑燈場站技術導則》(以下簡稱《導則》)技術評審會。評審組由來自中能建工程研究院、東南大學以及集團內部各有關子分公司的內外部專家組成。評審組一致認為《導則》邏輯清晰、架構完整、內容新穎、可操作性強,同意通過評審。
《導則》由集團電力部牽頭,聯合新能源院、國華投資、龍源電力等單位共同編制完成。內容涵蓋總體要求、體系架構、系統功能、實施與驗收、運維管理等多個方面,提出建設具有“自學習、自診斷、自趨優、自恢復、自管理”五個典型特征以及“無人值守、智能控制、數字運營”三大核心特點的新能源黑燈場站。
《導則》進一步明確了相關技術要求、性能指標、建設路徑、目標效果等內容,為集團深入推進新能源黑燈場站建設提供了基礎的技術指導和標準支撐。
當前,新能源產業正處在高速發展期,統籌發展規模與內在質量成為各大能源集團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黑燈場站作為一種先進的運營管理模式,為提升新能源運營管理水平和效益開辟了新的有效路徑,有助于快速提升新能源場站的生產力水平。
通過探索“黑燈工廠、黑燈車間、黑屏運行”生產作業無人化的新模式,致力于將一線員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和艱苦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集團積極開展新能源黑燈場站試點示范,多家示范企業已取得顯著成效。
國華投資完成61個陸上風電場以及1個海上風電場的黑燈場站建設,構建了全設備聯動的綜合安防體系、“智能機器人+智能感知”協同的自動巡檢系統以及基于物聯網及智能穿戴裝備為基礎的遠程監視與協助支持系統。
新能源場站的生產運營模式實現了三大轉變:運維模式由“傳統人工例行巡視”向“遠程智能無人巡視”轉變;場區安防由“人員駐場安全警衛”向“立體可視化綜合安防”轉變;管理模式由“無人值班、少人值守”向“無人值守、區域一體化管控”轉變。
龍源江蘇海上公司構建“水上無人船+水下機器人”的無人化海上作業新模式,實現海上風電海纜“無人化巡線”,2024年220千伏海纜全年零事故。
試點場站配員15人,僅為定員標準(49人)的30%,全員勞動生產率超1000萬元/人,實現減員降本與經濟增效雙豐收。
龍源電力寧夏公司依托智能裝備、全域感知以及AI模型,建成集團首個沙戈荒地區新能源黑燈場站。在運檢模式優化和智慧場站雙助力下,1GW新能源裝機的場站運檢人員由109人精簡至24人,人均運維裝機容量從10兆瓦/人提升至48兆瓦/人。
下一步,集團公司將加快推廣新能源“黑燈工廠”新模式,全面賦能發電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深度應用AI+、電力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突破新能源場站無人巡檢、無人監盤、無人值守和多能互補一體化調度等關鍵技術,打造更大規模電力裝機、更少人員配置的集約、高效、先進生產運營新模式,持續引領電力行業新質生產力不斷變革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