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課題被國家發改委高度關注,鑒定時由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組織,國家發改委、外經貿委、科技部、電力部都派人參加。評價還是比較高的。”
由于我國此前并沒有做過有關風能資源的普查工作,這次摸底調研,使廣東成為我國第一個做風能資源普查的省份,而此項工作則成為我國第一次對風能資源進行系統的探索工作。由于課題完成效果較好,在1995 年烏魯木齊舉行的全國風電會議上,有專家提出希望各省都做風能資源普查。此后,電力部開始下文,要求各地全面鋪開風能資源普查工作。
“廣東帶了個頭,但是各省真正把風能普查作為一個事業來做,應該是2001 年特許權招標以后的事了。”俞紅鷹說。
正因如此,1997 年國家發改委開始倡導大型風電設備國產化,并成立領導小組,俞紅鷹也被納入為專家組成員。
此后,國家發改委為廣東贏來一項1000萬馬克的德國政府貸款項目。而這些錢由哪個單位來使用、做什么,成了討論的焦點。相關部門最終決定,以廣東省電力公司為主,組建廣東省風電公司。而相關組建工作,主要由俞紅鷹負責。
“廣東風電發展規劃課題組最了解這項資金的來龍去脈,別人也不知道怎么做,就讓我來負責籌備,進行一些培訓和講解。”俞紅鷹回憶。

最終,廣東省風電公司決定在粵東惠來建設一個風電場項目,利用德國政府貸款的1000萬馬克,購買了22 臺600 千瓦的Nordex 風電機組。該項目于1999 年正式投產運營,目前狀態良好。
1998 年,國華能源開始進入風電開發領域,廣東省風電公司受國家發改委推薦與其進行風電場建設合作,在廣東省汕尾選擇了一處風資源較好的區域進行風電場開發。俞紅鷹被任命為該項目的總工程師兼項目現場建設領導小組組長。該項目由丹麥政府提供貸款,使用了25 臺660 千瓦的Vestas 風電機組, 于2000 年建成,2001 年正式投產。
可以說,從借調廣東到2001 年的這段時間里,俞紅鷹的工作軌跡幾乎已從小型風電機組脫離,進入了大型風電開發的“大戰場”。由于具有較強的技術能力,又了解廣東省風能資源狀況,并擁有不可多得的風電場開發經驗,俞紅鷹對風電的理解,也逐漸從技術轉向產業,從微觀轉向宏觀。
“干完這兩個項目我就出來了。”俞紅鷹的這句話顯得并不輕松,因為當年的他正站在事業與人生的十字路口上。
2000 年國務院開始推行公務員改制,就此開始剝離政府直屬企業。廣東省的改制力度很大,與產業掛鉤的廳局,如省機械廳、電子廳、輕紡廳、冶金廳等全部取消,而省發改委、經貿委、科技廳、環保局等廳局的下屬企業,全部并至廣業資產管理公司。這次改制中,廣東省涉及230 多億元的資產,5 萬多人的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