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為什么不做?”
“做好容易但成本太高,賣的會很貴,賣不出去。”
“我要啊!只要是好東西,貴不是問題。一年能要你1000 萬美金的產品,沒問題吧?”這位總裁誠懇地說。
據俞紅鷹回憶,這家美國公司主要負責在中國大量采購產品,運往美國銷售。該公司已經對小型風力發電機組的市場情況進行了3 年的調研,發現全世界都沒有能靠得住的產品。
“這兩個出發點促使我從2001 年開始做這件事。當時主要還是做咨詢,但分出了一部分力量搞研發。”俞紅鷹說。
“但真的沒想到這么難。”俞紅鷹對記者說,“這一研發過程耗了3 年多的時間。”
據有關專家介紹,小型風力發電機組所需要面對的環境,甚至比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還惡劣。大型風電機組裝在60 米高空,處于一個比較平穩的風區。而小型風電機組裝在10 米至20 米的高度,由于障礙物影響,處于風的紊流區。這成為了小型風電機組設計、運行的第一個難點。其次,大型風電機組控制手段強,可以使用成本更高、體積更大的裝置實行諸如變槳距等調節,因此設計空間更大。另外,小型風電機組不依賴電網,而是獨立電源,是一個集成系統,可靠性還取決于儲能、控制能力。其中控制的難度顯得更高。由于能量密度大,風小的時候發不出電,風大的時候卻要保護機組。
“空氣密度是不能調節的,風速是不能調節的,你能調節的只是一個面積和效率。小型風電機組由于調效率的成本太高,所以一直改面積。但是提高面積后,震動就不好控制,穩定性很差。這是風力發電機組沿用了20 多年的技術路線。我做了大量調研發現,折尾、側偏保護這方面的故障率是最高的,也是機組不可靠的根源所在。”俞紅鷹說。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俞紅鷹另辟蹊徑,采取了一般設計者不愿采用的技術路線——放棄增加面積,選擇提高效率。
提高效率有兩條路可走。首先是變槳距,但成本太高。其次是使用柔性葉片,使其在大風下變形,形成失速。這等于要從葉片的制作工藝和材料上進行突破。因為在失速之下葉片會產生高頻振動,消化這個振動就需要使用柔性葉片,而柔性葉片需要模具一次成型制造工藝才能制造出理想水平。
“這應該是紅鷹公司的一大貢獻,是產業和技術的雙突破。”俞紅鷹說,“當時有兩條技術路線,一個是走低價,做很便宜的風力發電機,農牧民用得起。第二個是走高端,不惜一切代價做最好的東西。我走的就是第二條。”
由于將可靠性作為重點攻克目標,俞紅鷹的小型風電機組直到2004 年才宣告定型,并于當年3 月出口日本。在此期間,俞紅鷹經歷了事業的最低谷。
“雖然樣品成功了,但是錢也沒了。”俞紅鷹坦言。
在試制產品的3 年多時間中,紅鷹公司的盈利能力逐步下降,不但虧光了創業時的150萬,新研制出來的產品因為缺乏驗證,也面臨無法很快得到認可的尷尬。投資人的堅持顯得相當不易,公司幾乎到達了破產的邊緣。俞紅鷹冒著巨大的風險,做出了人生當中最重要的選擇——股權轉債權。
在多數人會選擇公司破產逃避債務時,俞紅鷹決定將其他股東的股份,轉為自己的債務。
可以說,他將紅鷹公司整個扛了起來。
“實際上市場到底怎么樣,自己也不清楚。現在看起來紅火,那個時候完全沒有把握。”俞紅鷹說,“當時負債180 萬。壓力雖然大,但我絕不能對不起朋友,別人是因為看好我才投資的,不能說沒就沒了。我愿意擔當起來,給我一些時間,相信自己還是有能力還債的。”
在苦心經營了一段時間后,俞紅鷹得到了他謂之“救命錢”的項目支持。
2004 年底,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認可了俞紅鷹的“高可靠性風力發電機的設計和制造技術”,也就是他苦心研制的小型風電機組技術,給予了60 萬元的支持經費。之后廣東省配套創新基金也給了他60 萬元的科研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