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上緯公司:搶占風電市場先機 爭做企業公民
2015-10-14
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作者:趙廣金
瀏覽數:878
2015年9月2—4日,第21屆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工業技術展覽會,在上海世博展覽館如期舉行。上緯公司作為高性能的樹脂產品供應商也盛裝亮相,與來自國內外的470家參展企業共商復合材料的未來發展之路。
2015年9月2—4日,第21屆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工業技術展覽會,在上海世博展覽館如期舉行。上緯公司作為高性能的樹脂產品供應商也盛裝亮相,與來自國內外的470家參展企業共商復合材料的未來發展之路。
自從上緯在天津設廠以來,上緯進軍風電領域的腳步就沒有停止。組建上海(江蘇)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海上風力發電公司、在江蘇設碳纖維復材工廠等等一系列的動作,受到了業界的普遍關注。本次展會上緯企業更是全程資助“上緯杯”首屆大學生復材設計制作大賽,這讓風電界對上緯公司贊譽頗佳,而且人們對上緯的興趣也日益加強。帶著“探秘企業發展,傳遞企業價值”的初衷,我們借著上海復材展召開的契機采訪了上緯企業董事長蔡朝陽先生,為大家揭開上緯企業的神秘面紗。
上緯在中國風電業片樹脂的布局
記者:上緯對于中國風電行業的貢獻是什么?
蔡總:上緯應該是國產風電樹脂行業的代表,已經打破了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壟斷格局。國產樹脂的質量品質完全可以和外資企業媲美,同時提供了更優質完善的服務,貼近客戶的實際需求。
上緯與金風合資新建的江蘇新工廠將進一步擴大國產樹脂的產能,保證國內需求的供應穩定。我們也希望中國的整個風電行業都能支持和推廣應用國內風電企業的產品,這也是行業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勢。所以,上緯代表國產材料供應商呼吁國內整機廠和風場的技術主導部門多給國產品牌更多的機會,也希望國產材料供應商能夠團結起來和國內整機廠一起開拓國際市場,讓中國風電設備走出去。
上緯僅是國產風電材料的一個代表,也是國產材料開拓國際市場的優秀代表。我們的產品已經得到國際主流知名企業的認可并通過了相關嚴格的國際認證。上緯希望并已經和國內的玻纖,芯材等等復合材料供應商展開合作,一起認證,一起實驗測試,研發實驗設備資源共享,與國內復合材料供應商和國內認證機構一起開拓國內,國際市場。上緯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并建立了GL認證的材料實驗室,儲備了一批新材料,新技術用于風電行業,這些新技術將在未來逐步向外界公開,向市場推廣。
上緯建立了一個國內風電復合材料供應商交流溝通合作的平臺,與業界同仁一起合作共贏,相融共生!
上緯破局臺灣離岸風電場開發
前不久,大陸船欲協助臺灣建設風電項目,卻遭到臺灣當局否決,讓島內業界暗暗叫苦。由于臺灣“經濟部”對風電產業態度的消極,讓臺灣離岸風電的建設舉步維艱。開發綠色能源一直都是上緯的使命,率先投入臺灣海峽離岸風電場的開發項目當中。
記者:上緯投資成立的海上風力發電公司建成臺灣第一座海上氣象觀測塔,具體在什么位置?這對離岸風電場那些實際的建設意義?
蔡總:上緯公司開發的風場我們稱為海洋離岸風電,是位于臺灣苗栗縣竹南近海,我們這個風場離岸邊非常近,大約3公里到6公里,水深是從15公尺到30公尺,上岸了以后離這邊的變站所都是非常的近,也就是3公里,我們這個風場有幾個優勢:第一,風況非常好;第二,離海邊非常的近;第三,離變電站也很近。
所以我們現階段估算出來的一些建置成本,它的造價是有優勢的,所以我們相信當我們現階段“氣象觀測塔”建好后,明年就知道了風場的投資報酬率是多少。據目前我們掌控的這個資訊,投資報酬率應該是不錯的。
記者:有消息稱未來海上風力發電將會成為主流趨勢,海上風力發電的競爭優勢有哪些?既然是未來一大趨勢,您認為臺灣離岸風力發電市場規模有多大?
蔡總:海上的風場從大陸來看肯定要發展的,因為風場離使用電的地方是近的,不像大西北我們必須要有將近一兩千里公里的高壓電線來輸送,所以這些發電的地方就是用電的地方,這是它的優勢。由于臺灣核能電場已經被政府“凍結”,未來這個能源的來源肯定只有火力電場跟可再生能源,火力電場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減排的這種全世界趨勢,所以火力電場也不能無限制的再開下去。
臺灣海峽這是全世界公認最好的一個風場,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初步測算臺灣風力,海上的風電大概有50GW到60GW,可以開發的至少有20GW, 現階段臺灣當局規劃在2030年完成4GW的建置,另外有一個聲音政府希望于2025年能夠提前完成4GW的建置。
記者:影響離岸風電場投資的因素有哪些?
蔡總:影響離岸風電場投資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所謂的IRR就是內部報酬率,現階段全世界的這種離岸風電的投資大部分都是一些政府的基金,退休基金和一些綠色能源基金,這些基金所期望的是一個固定收益,目前依據我們所知道的,他們希望離岸風場的IRR至少能夠有6%的報酬率,所以未來影響離岸風電最主要的當然是在IRR能超過6%,報酬率越高投入者當然就越多。
強強聯合 進軍大陸碳纖維市場
臺塑和上緯一直以來都是合作伙伴,在復合材料市場上上緯絕對稱得上是業界大佬,而臺塑在臺灣也是重量級企業。臺塑宣布與上緯成立合資公司,以熱塑型碳纖材料、碳纖風電材料及輕量化車用碳纖材料為主產品,快速拓展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
記者:近日,上緯、臺塑聯手在江蘇鹽城碳纖維工廠,是否標志著上緯碳纖維產品正式進軍大陸市場?(還是公司既定的戰略規劃?)
蔡總:上緯的碳纖維產品目前主要放在熱可塑性碳纖維產品,它是一種可回收的產品, (目前碳纖維復材的回收再利用以及快速成型等是全世界相關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因此我們把重心放在可回收的熱塑性復合材料產品。在該產品上我們有很大的信心,是因為上緯擁有自己開發樹脂與制造的技術能量與知識產權。
在輕量化與節能減碳的議題下,我們也知道未來最關鍵的材料是碳纖維。全世界碳纖維的制造廠商中,日本是最大的制造與供應廠;而臺塑是僅次于日本三大廠的第四大碳纖維制造廠,臺塑碳纖維的產能與質量的優異都是無庸置疑的,所以我們就跟臺塑合資了這樣一個公司,我們未來的產品會把它放在風電領域和新能源汽車領域,這也是國內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必走的一個方向。
記者:碳纖維雖說能夠滿足葉片大型化的要求,但是其高昂的費用讓供應商望而卻步,您認為碳纖維取代玻璃纖維成為葉片的主材料還需要多長時間?這期間需要經歷怎樣的技術提升階段?上緯在此方面的研發投入如何?
蔡總: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碳纖維它生產的成本是比較高的,它要從高達一兩千度的高溫爐里面把它碳化甚至于石墨化,所以這部分的成本實際上已經固定了,所以基本上它要取代玻璃纖維是有一定的難度。
碳纖維我相信未來它的主要角色也不是取代玻璃纖維,而是在補足玻璃纖維在剛度方面的不足,兩者各盡其長、互補其短。舉個例子來說葉片制造廠由于剛度的要求也不能讓葉片的長度太長,因為這會使得葉片的彎曲過大。因此,在大尺寸的葉片設計上,這不足的剛度就可以由碳纖維扮演出它應有的角色。未來我們相信在超過70米以上的葉片會大量采用碳纖維,它在碳纖維的使用比例應該會越來越高,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碳纖維它的比重、強度、剛性等這些部分實際上是玻璃纖維所不能達到也無法取代的性能。
記者:上緯一直以來重視產品的設計研發和技術人才的培養,公司在這一方面的資金投入占整個集團投入的比重是多少?
蔡總:過去上緯集團在研發的投入,我們一直把研發經費控制在營收的2%以上,最近我們的人才一直在引進,過去一年我們營收有大幅的增長,我相信我們還有很多的機會繼續吸引全中國最好的人才到上緯來,目前我們兩岸總共有50多位工程師在做總材料領域的這種研發工作,里面有將近25%都是碩士生跟博士生。
上緯秉持著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的想法,從2000年于上海成立公司開始,我們就在武漢理工大學提供獎學金至今。為了激發大中華區年輕人對于材料領域的發展,在今年我們也開始舉辦上緯杯,因為復合材料是未來國家發展非常重要的領域,上緯未來也將持續投注在污染防治及風電材料的領域,帶動國內復合材料技術發展。
企業公民: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
我們大眾對企業的感覺就是一個賺錢的地方,殊不知好的企業具有很高的社會責任,他們不認為企業僅僅是一個獲利的工具,而是更應負責任的公民。具有極高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往往熱衷于慈善事業,把服務社會作為企業的終極目標,為國家創造更大的價值,讓大家感受到企業也是跟大家一起生活在土地上的公民。
記者:天下CSR企業公民獎有臺灣《天下雜志》主辦,上緯在本年度256家參選企業中脫穎而出,請您談一下公司獲得該獎的感受?以及公司在未來發展中的社會責任。
蔡總:企業社會責任我們認為本來就是屬于公司應盡的責任,過去落實在各個活動中并未特別整合。有鑒于食安、氣爆事件嚴重影響消費者信心、民眾安全與國際觀感,臺灣金管會宣布強制食品工業、金融業、化學工業及實收資本額達臺幣100億元以上之公司,應編制及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緣此,我們透過編制過程,將利害關系人(股東、供貨商、客戶、小區鄰里、政府機關等)關切有關經濟、社會、環境的議題,及公司過去對企業社會責任執行成效,有系統的予以整合,并傳遞公司永續經營理念。
在2001年,上緯公司董事會就決定,每年至少拿營收的千分之五來做社會公益,所以過去我們在甘肅的一些小學或是在國內的許多大學我們有設立獎學金;在臺灣我們也幫助過一些弱勢的群體,包括臺灣的原住民;另外也幫助了非常多失去家庭的小學生。
天下CSR企業公民獎已舉辦多年,過去我們并未提出申請,今年因公司企業永續經營委員會(CSR委員會)針對公司各面向已有初步整合,故提出報名申請,很榮幸的我們第一次報名就得到中堅企業第十五名,當然我想我們能做到更好。
我認為我們做的應該還可以更好,未來我個人也是以我父母親的名義設立“諒茶”基金會,因為“諒茶”是我父親跟母親的名字。目前我們這個基金會基金高達一億臺幣將投入公益,這些體現了我們上緯的企業社會責任。
- 閱讀上文 >> 健康發展的中國風電蘊藏更多機會
- 閱讀下文 >> Gamesa:在中國為中國——訪Gamesa中國首席執行官阿爾瓦·比爾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