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哈爾濱天氣晴朗,風力4-5級,僅從天氣條件來看,這是適合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的日子。
對于許多從事新能源行業的人來說,當日還有一個特別的意義:從這天起,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下稱電價附加)標準由此前的每千瓦時4厘錢提高至8厘錢。
但眼下,這個消息對于已經在哈爾濱奔波多日的周成剛(化名)來說,卻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冬天東北和西北地區的火電供熱機組必須要轉起來,一部分風電機組就要被棄風。”
周供職于一家第三梯隊的風機設備生產廠,但“棄風”并不是他體會不到實惠的最重要原因。“電價附加增加一倍總體上來說是好事,但這錢是補給開發商的。設備廠的競爭還是很激烈,國家補多少都不會造成風機設備價格的上漲。”
實際上,今年上半年以來,彌漫在風電市場上的消極情緒,主要是來自于設備制造行業所處的不利形勢。而電價附加并非是直接針對設備商的補貼,基于此,周悲觀的認為,這個新政策絲毫不能把自己所在的企業從利潤過低的“泥潭”中解救出來。
從事光伏組件生產的李東也有類似的看法,“風電必定要切掉最大的一塊,再加上生物質發電和光熱發電,光伏發電能夠獲得的補貼不會很多。”
“電價附加的上漲對于新能源行業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提振。”電監會價格與財務監管部副主任黃少中認為,“因為行業現在就是要整合與規范,畢竟那股投資的熱潮已經過去了。”
即使是在發電企業們來看,“這是可以預期的正常情況,對我們并不是一個影響特別重大的事。”大唐新能源(01798.HK)副總經理胡國棟表示,“我們只是放心了,國家還會繼續支持新能源行業的正常發展。”
補貼資金捉襟見肘
“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為每千瓦時4厘錢時,每年征收金額100億元左右。”國家發改委一位人士透露,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迅猛發展,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已入不敷出。2010年度,缺口20億元左右;2011年缺口100億元左右。
“目前實際上只補貼到去年的11月,有一年多沒有補了。”黃少中說,“而且去年光伏的裝機量還很小,今年因為光伏上網電價政策的刺激,裝機量會有比較大的增加。”
“電價附加一般是半年支付一次。”黃介紹,先從銷售電價中提取,放在各省電網公司,但這部分錢單獨列賬并不算做電網的收入。然后由發改委、電監會下發調撥交易方案,由省電網公司即付給具體的發電企業。
據了解,電價附加除了用于補貼可再生能源電價與和火電價格之間的差額之外,還有一部分是用于鼓勵電網的基建。按照相關的標準,國家規定的接網費用補貼標準按電量和線路長度制定:50公里以內補貼1分錢/千瓦、50-100公里2分錢/千瓦、100公里以上3分錢/千瓦。
“如果送出線路是由業主投資就補給電力公司,如果是電網投資就補給電網。”一位來自于華電新能源的知情人士說。他透露,以華電的情況來看,今年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收到補貼。“主要是對風能項目影響大,太陽能項目我們還比較少。”
不過,因為歐洲經濟深陷債務危機、日本市場相對封閉、新興市場缺少補貼支持,美國又與中國在新能源貿易上存在摩擦,過去主要依靠出口的光伏產品制造企業,對于國內市場開拓愿望是前所未有的強烈。
Frost&Sullivan能源電力部門咨詢經理曹寅分析,“政府更多的扶持,中國光伏產業將致力于本土市場的發展,可以降低國際經濟形勢不景氣的影響。”
但并非每個人都如此樂觀。陸劍洲在算了一筆賬后得出結論是“還是少了一些。”他是上海淘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這是一家專業的光伏監控系統提供商。
陸表示,因為實際補貼應該是新能源電價和火電標桿電價的差額,考慮到光伏本身成本的下降和火電成本的上升,所需補貼的差價實際上是在縮小的。
“明年可能還需要在上漲2厘錢/千瓦時,電價附加本來就是隨著可再生的發展規模動態增加的。”胡國棟說。
“要用發展的眼光,雖然未來五年每年新能源并網裝機會以約35%高速增加,但新能源和火電的發電成本差額在減少,如此一增一減,等額附加就能支持更多新能源裝機。”曹寅認為,“而且中國售電量也在以10%速度增長,此外,可再生能源附加還有漲的空間。”
設備企業難分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