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風電整機制造商的展位面積縮水,往年數量巨大的中小型風機制造商的身影漸稀,知名配套裝備企業也有所減少。4月26日-28日在滬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風能展覽會(CWEE)明顯透露出風電業的陣陣寒意。相比去年10月的北京風能展,此次的溫度似乎更低。業內資深人士感嘆,國內風電市場增速放緩,“棄風”、劣質化……唯風電裝備業價格戰稍稍平息,“洗牌”進入中局,卻愈“洗”愈烈。
“棄風”越演越烈折射出什么?
此次CWEE的研討會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給出了一系列數字:2011年中國風電的累計安裝容量與并網容量相差1700萬kW,意味著這部分機組長時間不能發電、獲得效益。中國水電總院今年3月發布的《2011年度中國風電建設統計評價報告》中增加了“棄風率數據”,蒙東、吉林、蒙西和甘肅分別為23%、20%、18%和17%,全國10個棄風較多的省區584個風電場平均為15%。顯然,國內風電業“棄風”現象已十分嚴重。
造成“棄風”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兩點不可忽視。一是行業增長速度過快。隨著風電這五年來的迅速發展,太多的企業、資金涌入。大唐華創風能人士告知記者,去年以前全國有80余家風電企業,但真正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只有10余家。二是很多開發商并未真正了解風電,就開始盲目建設,“跑馬圈風”,特別是在西北地區。西部風資源豐富,土地便宜,但是地廣人稀,當地無法完全消納上網風電,可是“西電東輸”的成本很高,電網輸送能力也有限,很多風場最終無奈“棄風”。
廣東明陽風電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人士表示,風機質量問題也是“棄風”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以后國內大型風機價格一路下滑,去年底一度降到3200元/千瓦,幾乎接近成本線。為確保利潤,很多企業開始降低品質。由于某些廠家的風機質量不過關,發電達不到上網標準,甚至導致事故,譬如去年甘肅和寧夏的多次風機大規模脫網事故。這些電網故障也必然會造成“棄風”。
一些地區還會出現電網限電,如某一地區的水電站效率從50%提高到了80%,電網就會限制風電。此外,北方火電和供熱聯產,冬季需要供暖,而風電不能供暖,也只能放棄風電。
國內“棄風”日益嚴重,許多企業被迫向海外市場發展。明陽風電在東歐、南非、南美、印度、中亞等地都有項目,金風科技已在海外成立了10多家分支機構,覆蓋北美、南美、澳大利亞、歐洲和非洲等市場。
棄風現象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存在,但是我國尤其嚴重。專家們指出,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淘汰技術落后風電機組,提升風電利用效率;其二,加強風電上網的科學規劃,做好消納分配;其三,逐步建立完善的風電保險體系。
此次研討會上,專家們認為,中國風電業的前景依然充滿希望。施鵬飛預測,繼2010年風電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均達到世界第一后,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應當向風電強國邁進,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要占一次能源消費的15%。想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必須解決“棄風”問題。他告知,歐洲國家風電場從完成吊裝到投入運營的周期較短,“棄風”所損失的電量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