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風電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但絕不能就此沾沾自喜,因為目前行業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不斷增加。除棄風限電問題外,風電設備制造依然是我國風電發展的軟肋。我國風電制造業與高質量、高水平的要求還有差距。
為掌握我國風電設備運行的基本狀況,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已連續很長時間對風電設備運行質量進行監測,也從機組的可利用率、機組故障情況、關鍵零部件特點、故障特點等方面,對我國生產的風電設備進行分析。總體來看,大多數機組本身并不存在重大設計缺陷,大部分故障是由于生產制造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和產品一致性差,從而難以保證每個設備都達到運行所需的質量水平。
通過客觀規律我們知道,機組越成熟故障發生的概率就越低。因此,風電設備要走向成熟就必須多加使用。這似乎也是一個矛盾,由于企業都喜歡使用成熟機型,不愿承擔新機型帶來的風險,新機型的掛機試驗、推廣成為一個難題。如何來推動新的產品得到廣泛運用,從而推動技術進步,是產業發展中仍未解決的問題,甚至一些試驗風電場也未能在此問題上發揮很好的作用。
而目前的風電產業監測體系建設及運作,是風電產業走向良性發展的一個標志。
風電設備是風電建設的核心,也是風電技術進步的關鍵,對現有風電設備的狀況進行監測,及時發現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對推動風電技術進步,提高風電市場競爭力,保證風電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產業要健康發展,必須有一些規則,有一些刺激。我們希望行業的所有企業都有一個外部的約束。因此,我們應該把風電產業監測體系建設作為推進技術進步,提高管理水平,確保設備質量的一個重要的契機。
今年5 月,國家能源局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強風電產業監測和評價體系建設的通知》,提出由風能專委員會來負責風電設備產業數據的統計和分析評價。通過實踐看來,要真正客觀、全面地評價風電設備的運行狀況,僅靠企業上報的相關數據是不夠的。一是缺乏客觀的公正性。各企業一般都會報對自己有利的數據,投資者會把風電場運行不好的事實推向設備制造商,設備制造商也會把不太好的一些狀況推向管理者。二是缺乏系統性。對于風電設備的評價僅靠一些零散的數據很難做到客觀,必須要有系統的、長期的監測數據,也要對不同地區、不同建設單位、不同設備企業和不同機型,選取有代表性的風電場進行長期的監測。這個監測既是對投資者管理水平的監測,也是對風電設備運行和企業服務水平的監測。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制定一個全面系統的監測管理辦法,但不可非常復雜,要切實有效,能對產業的特點和面臨的問題進行客觀公正地評價,使大家有一個標桿。
風電產業監測體系開始運行后,國家能源局會對一些重要事項形成文件,比如對風電場的選擇等。對企業怎樣配合體系的運行,也要提出一些要求,并希望企業能夠提高認識,很好地配合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