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壓之下,外企必須調整策略,適應“低價為王”的中國市場。
目前,國內主流的風機規格在1兆瓦以上。政府也出臺了多項財稅政策,鼓勵企業生產1.5兆瓦或更高的風電整機及零部件。
在這一趨勢下,國內企業的應變能力極強。2008年能夠量產1兆瓦到1.5兆瓦風機的國內主流制造商就有十多家,而在2006年這個數字還是零。很多公司以最快的速度拿到了海外企業的專利授權和合作協議,并馬上投入到生產中。
外資公司的動作顯然比較緩慢。
光大證券研究員王海生告訴CBN記者,知名風機企業西班牙歌美颯公司的主流產品就定位在850千瓦的小型風機上,若想在中國拿到更多的訂單,需盡快轉型并量產1兆瓦以上的產品。
他還提到,全球最大風電設備制造商維斯塔斯的管理層在決策是否大規模地投建1兆瓦以上的產品時猶豫不決,他們擔心中國可能會在這個型號上產能過剩。
維斯塔斯在今年4月量產下線的是V50-750的小型風機,因為他們判斷中國多數地區屬于中低風速帶,小型風機更適合,風機并不是越大就越好。
“維斯塔斯有2兆瓦風機技術和生產經驗,問題是外企高層是否敢作決策,能否盡快作決策。”
王海生表示,未來外企可以選擇其他途徑提高市場占有率,其中就不乏采取與那些具有強勁市場開拓能力的中國公司合資或者互相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