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行業競爭的白熱化,風機制造商最近幾年大打價格戰,風機整機報價已從2008年的每千瓦6500元降至2010年底的4000元,最低者已降至3200-3400元。
受價格下跌和成本上升的雙重擠壓,風機制造商的毛利率持續下滑。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表示,目前國內風機制造業的行業平均毛利率已經跌至17%左右,前兩年則為25%以上,部分企業的毛利率甚至超過30%。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認為,風電行業增速放緩屬于產業發展的必然現象,在經歷了前幾年的高速發展之后,各種制約因素逐步顯現。隨著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增速的放緩,風電企業銷售壓力不斷增加,同時隨著其他企業的進入,競爭愈發激烈,價格戰頻發,企業利潤下滑。
專家表示,2010年風機裝機價格基本保持在每千瓦4000多元,但預計今年將會降到3000多元,風電企業的利潤將會進一步下降。
另外,風電并網難題對風電發展的制約越來越顯著,多地出現“棄風”現象。一方面,風電的不穩定性增加了并網成本,降低了電網企業接入風電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風電并網中涉及到各方利益的協調和分配,而目前這些問題尚未得到解決。蕭函表示,整體來看國內的風電行業正在進入成長中的陣痛期,各種“成長的煩惱”逐漸顯露出來,這對于風電行業將是一大考驗。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風電企業在面臨目前的困境的情況下,必須積極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而海外市場無疑具有巨大的潛力。以歐洲市場為例,丹麥、英國等國家均極具風電發展潛力,未來成長空間巨大。另外如印度、美國等市場同樣具備發展潛力。雖然海外市場的開拓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國內企業只有積極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方能求得進一步成長。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風力發電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國內風電企業走出去的最大優勢在于成本優勢。國內風電企業的制造成本比國外要低60%左右,加上國內不斷完善的配件供應體系,使得國內風電企業在國際上具有較好的競爭力。
近日,從國家層面上傳來了好消息:中美日前敲定能源合作重點,雙方將攜手大規模開發風電。
“中美雙方就能源合作達成了多項共識,將深入開展智能電網、大規模風電開發、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頁巖氣和航空生物燃料等方面的務實合作,承諾分享能源監管經驗和實踐信息。”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表示。
專家表示,政府層面的支持將給予國內風機企業登陸美國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近日,金風科技宣布:其在美國市場新增兩項訂單,共計銷售5臺1.5兆瓦直驅永磁機組。早在2010年初,金風科技就在美國明尼蘇達州Pipestone鎮UILK風電廠項目的3臺1.5兆瓦風機成功實現并網運行。去年年底,金風科技旗下天潤新能Shady Oaks風電場中標美國伊利諾伊州電力機構電力供應協議。此項目裝機容量為120兆瓦,全部采用直驅永磁機組,并將于2012年6月1日起正式向當地電網供電,合同期限為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