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由《風能》雜志主辦的首屆新能源資產管理大會(NEAM 2022)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次大會由寧夏嘉澤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鑒衡認證中心共同承辦,北京天潤新能投資有限公司協辦,支持單位為北京協合運維風電技術有限公司,來自政府部門、金融行業、新能源領域、研究咨詢機構的代表共聚一堂,研討交流世界前沿新能源資產管理理念與技術,從資產管理角度探索我國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本次大會以“探索新形勢下新能源資產收益最大化模式”為主題,聚焦新能源資產投融資、評估、交易、碳資產管理和新能源運維技改等行業熱點,旨在通過對國內外最前沿解決方案案例的總結與交流,為國內外新能源行業提供更為高效具體的發展參考路徑。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世界風能協會副主席、北京鑒衡認證中心主任秦海巖在致辭中表示, 據預測,2022-2026年全球風電將新增裝機5.6億千瓦,2026年全球風電將新增裝機1.3億千瓦。2023-2025年,中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將達到6000萬~7000萬千瓦。 到“十四五”末,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將超5億千瓦。這必將帶來一系列投資需求和機會。按目前投資水平估算,到2030年中國風電、光伏將帶來新增電源投資6萬億元,同時拉動儲能投資2萬億元,輸電通道投資6萬億元,氫能制備環節投資1萬億元,合計總投資約15萬億元。到2050年,預計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累計將帶來投資21萬億元,同時拉動儲能投資6萬億元,輸電通道投資21萬億元,電制氫投資4萬億元,合計總投資超過50萬億元。如果再加上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等終端用能電氣化等零碳產業,規模將達到百萬億量級,同時創造數千萬個就業崗位。面對如此大的資金需求和資金池,當務之急,我們需要做的是構建資本與產業的橋梁,構建支持新能源發展的金融體系,實現產融結合,包括:增加資產透明化,標準化,減少不確定性;提高資產風險的識別與管控能力水平,創新完善保險機制和產品,合理轉移風險。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新能源行業、金融投資行業、保險行業各方的共同努力。
寧夏嘉澤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波在致辭中表示,國家“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明確了新能源發展和跨省直流輸電通道目標,即存量通道輸電能力提升4000萬千瓦以上,新增開工建設跨省、跨區輸電通道6000萬千瓦以上,跨省、跨區直流輸電通道平均利用小時數力爭達到4500小時以上。綠色金融體系、綠色金融激勵機制為新能源發展提供了消納支持和政策保障,同時也為新能源資產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潛力。隨著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的快速增長,形成了海量的新能源資產,使中國新能源資產管理市場持續保持蓬勃發展的態勢。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做好新能源資產管理,是我國新能源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本屆新能源資產管理大會的召開將為行業尋求未來發展的新路徑搭建新的平臺,促進新能源資產管理市場高質量有序發展,推動整個新能源行業行穩致遠。
新時期,能源轉型面臨哪些新形勢?金融產品如何賦能新能源?圍繞這些話題,大會特別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發表了主題演講。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資產證券化委員會顧問、中國REITs50人論壇榮譽主席、匯力基金董事長、中房集團公司前董事長、原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局副局長孟曉蘇,在題為《中國REITs的探索歷程和新能源REITs發展方向》的演講中,分析了不動產收益權進入資本市場流通發揮的作用,介紹了新能源發行REITs的選擇標準、發行與申報情況、關注要點。他指出,新能源REITs具有長期增值的潛力,技術提升、土地開發也會帶來未來價值的提升。資金成本的降低讓現有資產收益率更適應需求,也讓普通投資者享受到不動產投資的收益。國務院最近對發行REITs提出新要求,要鼓勵通過發行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等實施盤活”
中合董事會特別顧問及董事會風委會主任委員,《中國金融政策報告》項目(課題組)資深專家、原中拉合作基金首席風險官范希文,做了題為《能源轉型下的多因素考量》的演講。他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地緣政治等因素疊加下,能源轉型成為以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為出發點、針對人類活動外部性的一次主動轉型。而碳中和、經濟增長、地緣政治則成為能源轉型的三個考量因素。對于人類來說,解決能源轉型的唯一機制是靠全球的協調,但這一機制能不能穩步漸進的實現能源轉型,對全球治理來說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做了題為《綠色金融的國內外新進展》的報告,介紹了綠色金融的起源、概念,轉型金融的標準及四大支柱,包括綠色金融的界定標準、信息批露、產品體系、激勵機制,以及在國際合作方面的G20、IPSF、GIP三種金融機制中我國所做的努力。
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會長、上海聯科熙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龐陽,在題為《碳中和目標下的新能源資產投融資與證券化》的演講中,分享了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路徑和瓶頸、數字經濟與數字能源、打造碳中和項目完整資金鏈三方面的經驗。他認為,如果能夠將新能源項目打造成標準化的大類金融資產,就有了實現碳中和的金融環境。隨著行業進一步的發展,未來能夠打造出標準化金融服務的企業,將有能力進入新能源頭部企業的行列。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在題為《碳中和、碳關稅背景下的自愿碳市場》的演講中,介紹了國際自愿碳市場現狀與趨勢,以及中國自愿碳市場現狀與挑戰,并分析了我國自愿碳市場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他表示,自愿碳市場對于實現碳中和具有重大的溢出效應、激勵作用。中國碳價必然會打破目前低估狀態。他建議,我國應盡快重啟自愿碳市場,逐步實現市場化、金融化與國際化。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新能源事業部副主任張曉朝在題為《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幾點思考》的演講中,重點從度電盈利視角解讀了新能源的高質量發展,一要合規經營,避免資產損失風險;二要提高收入增加能力,做好增加發電量有效效能、合理獲取優質電價,創新新能源運營的商業模式;三是精細管理,有效控制初始投資和運營成本。
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兼天誠同創總經理、天潤新能副總經理胡江,結合工作實踐做了題為《以終為始——新能源資產管理如何實現“資產流動性價值”》的演講。他表示,從行業資產交易的頻次來看,活躍度、流動性、多樣性都有所提升。行業需要更多資本的參與,解決投資人對資產價值不確定性的擔憂。在當下的新能源資產管理中,應根據不同客戶在不同時段的需求提供相應的支撐,通過對新能源資源建設和運營系統的管理來保障新能源投資者和產業資本的收益水平。
協合新能源集團CTO、北京協合運維風電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陸一川在《新能源資產投后管理服務再認知》的報告中,分析了多個真實案例中的資產運行情況,并表示,資產投入并不必然帶來收入和利潤,運營屬性也有決定作用;運營遠不是簡單的攢零件和孤立的靜態成本投入;數據及時準確地指導了資源配置的才能被叫做“數據資產”。他表示,新能源投資客戶構成及需求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新能源生產期管理、傳統大型中央電力企業的投后管理建立起復雜的資產管理系統,資管業務供給方面臨管家式資產服務、模式探索與實踐創新、優勢助力、協同解決問題等任務。
為了踐行綠色發展的理念,通過核算本次大會的碳排放量,會議購買了相應的綠電,并委托北京鑒衡認證中心技術團隊完成了核算與認證,使本次大會成為一次碳中和的會議。會上,北京鑒衡認證中心向寧夏嘉澤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頒發了綠色電力消費證書和碳中和兩個證書。
當天下午,在全體與會者的見證下,本次大會權威發布了兩份白皮書。北京鑒衡認證中心與金風科技聯合發布了《清潔能源資產管理與價值提升白皮書》。該白皮書將經過檢驗的資產管理技術帶給能源行業與金融行業,為新能源產業投資決策提供支撐,幫助投資人在踐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過程中,做好資產管理與價值提升工作。
北京鑒衡認證中心與華能天成融資租賃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中國風電場技改升級白皮書》。該白皮書是雙方專家團隊基于對風電技改的技術研究與實踐經驗,從政策、技術、融資角度,對中國風電技改進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與探索,并結合實踐對技改的可行性進行了綜合論述,為國內風電場技改實踐提供有效參考。
在隨后舉行的“新能源資產投融資、評估、交易”主題論壇上,嘉澤新能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楊寧,中信證券基礎設施和現代服務首席產業分析師陳聰,北京鑒衡認證中心風能事業部解決方案總監符鵬程,彭博新能源財經中國可再生能源市場分析師趙天依,恒華能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莫蘭分別針對新能源的發電側、運維側、投融資、評估、交易、服務等方面進行了演講。嘉賓們認為,在國家政策支持、收益面提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能源行業已經成為熱門投資目的地,估值正在逐步提升。隨著新能源行業的不斷發展,會興起一波有實力的企業完成基礎資產投融管退的過程。其中,嘉澤新能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楊寧表示,每一項新能源資產融資時都會綜合考量融資中涉及的基本因素。新能源發電企業核心動力之一就是融資能力,要考慮整個融資策略與訴求,不斷優化資產池,識別行業風險,控制好資產負債率,預見未來20~25年的穩定的現金流,通過不同融資方式、融資產品組合分散風險。
“新能源項目碳資產管理實踐”主題論壇,主要圍繞新能源碳市場展望和碳資產管理等主題展開,邀請了碳資產管理領域的資深專家對相關主題進行全面的探討,探索資產增值新路徑。北京電力交易中心新能源交易部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顯介紹了“綠電及綠證交易下的新能源環境價值變現方式實踐”,龍源(北京)碳資產管理技術有限公司碳核算業務部兼碳資產交易部副主任姚艷霞,從新能源項目自愿減排機制角度,分享了新能源企業碳資產管理的實踐探索。
在圓桌對話環節中,大唐碳資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史偉偉、華能碳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碳資產業務部總經理何毅、龍源(北京)碳資產管理技術有限公司碳核算業務部兼碳資產交易部副主任姚艷霞,圍繞新能源碳市場展望和碳資產管理等話題,全面探討了資產增值新路徑。嘉賓們認為,在管理碳資產時,應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分散實施以降低風險,同時應組建專業團隊進行研究和操作,在專業背景的基礎上培養復合型、學習型人才,在不確定性中找到最適合于企業的選擇。碳金融產品對于活躍碳市場是非常有益的,也有助于將新能源企業手中的減排量資產變成可溢價的產品。
“運維技術促進新能源資產增值”主題論壇,從運維技術革新的角度探討了新能源資產的最優運營管理模式,從而降低運營和維護成本,提升資產價值。華能天成融資租賃有限公司風電金融業務部高級經理延平、中國廣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運維事業部高級經理張雪松、中節能風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運維部經理兼研究院負責人曹彬,通過實際案例分享了各自企業在技術創新、數字化技術應用于運維及技改升級過程的實踐。嘉賓們表示,當前,針對老舊風電場的技改,希望各省份能出臺更具操作性的細則,同時需要融資支持;在運維過程中,應建立智慧運維模式,保證設備穩定、可靠運行;應基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等來提升風電資產運營的質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