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風電市場飛速發展,但一些外資風電整機公司的負責人卻因難以在特許招標中拿到訂單而感到郁悶不已。
2008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同比增加了89%(6246兆瓦),是除美國市場之外的全球第二大裝機容量增速最快的地區。但數字證實,中資廠商占據了風電整機市場的大半江山,而外資則節節敗退。自2006年到2008年,外資風電企業在華的市場份額從55%倒退至24.5%。中銀國際甚至預測,今明兩年外資公司的市場份額將繼續下滑到15%和5%左右。
外資風電企業為何在華遭遇增幅放緩的窘迫局面呢?
外資企業生產的風機售價過高,是他們難以與中資公司較量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告訴CBN記者,同一型號的風機中國貨比外國產品便宜了10%以上。
風電場建設中有69%的成本用在了風機采購上。如果風機的基本條件如維護、性能等都大體相似,風電場的承建業主們顯然更愿意購買更低廉的設備。
而且,多年來為了搶奪中國并不多的風電場資源,一些業主低價競標,在拿到承建許可后,購買昂貴的風電設備就意味著投資回報周期將會更慢,顯然很不合算。
更值得關注的是,由于去年以來中國企業的擴產速度迅猛、競爭者增多,價格偏低的內資產品還在下浮售價,這對外資公司而言更不是一個好消息。
聯合證券的統計稱,2009年9家風電設備上市公司的產能就有8780臺,相比2008年增加了近69%。
為了獲得更高市場份額,內資企業在不斷調低售價。對比2007年到2009年的五個風電場建設項目,金風科技在GW77-1500(1.5兆瓦)這一個型號的風機價就從970.33萬元/臺降低到了809.85萬元/臺,跌價16%。但同期零部件如葉片和電機的采購價只下調了6%左右。